
巴中市恩阳区职业中专学校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自201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立德树人、技能强基”为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位于恩阳新区核心地带,占地总面积约120亩,现有在校生规模达3500余人,开设有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8大类15个专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已形成“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办学特色,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对口升学率超过70%,成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恩阳区职业中学,2014年经省级部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恩阳区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学校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其发展脉络与恩阳区“三区同建”战略高度契合,重点围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旅服务等领域构建专业体系,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年份 | 在校生人数 | 专业数量 | 校企合作单位 |
---|---|---|---|
2015年 | 1200人 | 6个 | 8家 |
2020年 | 2800人 | 12个 | 25家 |
2023年 | 3560人 | 15个 | 42家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基础平台+专业群”的课程架构,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引入“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成都某装备企业联合开发“岗课融通”课程,将企业生产标准融入教学过程。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占比 | 对应职业资格证书 |
---|---|---|---|
机械制造技术 | 机械制图、数控编程、模具设计 | 60% | 数控车工(中级) |
计算机应用 | 网络搭建、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管理 | 55% | 计算机操作员(四级)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餐饮服务、景区运营 | 50% | 导游资格证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拥有省级骨干教师9人。学校通过“校企双聘”机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20%的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研修。教学资源方面,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开发校本教材12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覆盖率达85%。
四、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学校投资3200万元建设实训大楼,配备数控加工、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等18个校内实训中心。与京东物流、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三重角色融合。例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学生每周三天在企业轮岗实训,两天在校理论学习。
合作企业 | 合作形式 | 年接收实习生数 | 订单班比例 |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捐赠+顶岗实习 | 120人 | 30% |
四川携程旅行社 | 现代学徒制培养 | 80人 | 40% |
恩阳机场有限公司 |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 60人 | 25%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学业规划+技能提升+创新创业”三维发展体系,近五年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4200余名。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3%,本地就业占比58%,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旅游业。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孵化学生创业项目17个,其中“恩阳非遗手工艺工作室”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与区扶贫局共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开发特色种植、电商直播等培训项目。通过“送教下乡”模式,在12个乡镇设立教学点,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此外,承接巴中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活动,区域职业教育辐射作用显著。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校投入8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实现5G网络全覆盖。开发“云课堂”平台,疫情期间保障3000余名学生在线学习。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80%专业课程采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例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会计专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模拟实训系统提升实操能力。
八、发展挑战与优化路径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提升、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建议深化“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改革,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技术等特色专业;加大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筹建产业学院;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同时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教文化生态。
作为秦巴山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巴中市恩阳区职业中专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职教发展经验。未来需紧扣“技能强国”战略要求,在数字化转型、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革命老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