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核工业工程技术学院(川核工院)

四川核工业工程技术学院(川核工院)

四川核工业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核工业技术教育为核心,深度融合产教资源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重点支持的院校,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国家核能发展战略,构建了以核电技术、核化工、核装备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学院依托中核集团产业链优势,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有国内领先的核技术实训基地,涵盖核电站模拟操控、核辐射检测等实训场景,同时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教学-研发-实践"一体化平台。

四	川核工业工程技术学院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形成"双核驱动"(核技术教育+工程技术教育)的办学格局,毕业生在核电、核燃料循环、核装备制造等领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通过建立"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核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强化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院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独特作用,为巴基斯坦、苏丹等国家培养核工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核工业教育对外输出的重要窗口。

核心指标数据表现行业对比值
核相关专业占比82%全国核类院校均值65%
企业定制课程比例63%高职院校平均水平42%
双师型教师占比78%全国职教平均59%

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学院前身为1978年建立的二七四厂技工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18年划归中国核工业集团直接管理。当前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建成核工业技术技能创新中心,2030年成为国际知名核类职业院校,2035年实现"核工匠"培养标准输出。

学科专业布局

现有专业28个,形成"三层次"架构:核心层(核反应堆工程技术、核化工技术等)、支撑层(机械设计制造、电气自动化)、延伸层(新能源材料、智能控制)。其中,核反应堆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配备价值2.3亿元的实训设备。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实训室配置合作企业
核工程类核电站运行技术全范围模拟机、辐射监测系统中核运行、中广核
核装备类核电厂机电设备安装数字孪生装配平台、焊接机器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
核材料类核燃料加工技术同位素分离模拟装置、热室操作平台中核北方、中核南方

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引进100名行业技术骨干,培育100名教学名师。现有专任教师362人中,具有核行业企业经历的达215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担任特聘教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覆盖核级焊工、核级无损检测等关键岗位。

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纵向课题到账经费1.2亿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5项。建成"核应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发核电站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年开展核工业特种作业培训超3000人次,参与编制《压水堆核电站操纵员国家职业标准》。

产教融合机制

推行"厂中校"模式,在中核建集团成员单位设立8个校外实训基地。与CNNC共同开发"核电工匠"认证体系,包含42项核心技能考核标准。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承担50%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国际化发展

牵头组建"一带一路"核工业教育联盟,招收国际留学生127人。为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发核安全培训课程包,承担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技术人员轮训项目。与法国电力集团合作开发核聚变技术人才培训体系。

就业质量分析

2023届毕业生进入核电系统比例达68.3%,其中中核集团系统内就业占49.7%。起薪点显著高于同类院校:核类专业平均月薪7823元,非核专业6215元。近五年涌现"全国技术能手"4人,"核工业技术能手"17人。

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临三大挑战:核工业周期性波动影响招生规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滞后、国际化标准对接不足。应对措施包括: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布局核医疗、核农学等新兴领域;投资2.5亿元建设"智能核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参与制定ISO核能教育标准体系。

四川核工业工程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政-校-企-研"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核工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其"核特色+高技能"的办学模式不仅有效支撑了国家战略需求,更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核能技术创新加速,学院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标准建设方面持续突破,以巩固其在全球核工业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