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师范学校王家峰作为区域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其教育实践与管理理念对学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梳理其任职期间的关键举措,可发现其在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策略。其主导的"三阶递进式"教师培养体系、"双轨并行"德育模式及"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均体现了教育创新与地方适应性的结合。在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王家峰推动的智慧校园项目使校务管理效率提升40%,而"青蓝工程"则促成青年教师成长周期缩短至2.5年。这些实践不仅强化了学校作为川北地区师范教育标杆的地位,更为基层教育人才输送构建了可持续机制。
一、教育理念与办学定位
王家峰提出"扎根秦巴、辐射西南"的办学宗旨,将学校发展锚定在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需求。其倡导的"三实主义"(实际、实用、实效)教育观,强调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复合型师资。通过构建"基础文理+教育技能+乡土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师范生专业能力与地方适配性的双向提升。
核心维度 | 王家峰策略 | 传统模式 | 省内同类院校 |
---|---|---|---|
课程结构 | 60%基础课+30%教育技能课+10%乡土课程 | 80%基础课+20%通用技能课 | 70%基础课+25%拓展课+5%特色课 |
实践占比 | 总课时35% | 总课时20% | 总课时30% |
校企合作 | 与23所乡镇中学建立定向培养 | 零星实习基地 | 平均合作15所城市学校 |
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通过实施"青蓝工程-骨干计划-名师工作室"三级培养体系,建立教师发展动态评估机制。引入企业培训师认证制度,要求理论教师每年完成2周中小学课堂跟岗。其任期内高级教师比例从18%提升至35%,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2%。
指标项 | 2015年(上任初) | 2023年(现任期) | 全省中职均值 |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22% | 58% | 41% |
高级职称教师 | 18% | 35% | 29% |
企业实践经历教师 | 5% | 62% | 37% |
三、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推行"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基础课程采用翻转课堂(40%)、专业技能课程实施项目教学(35%)、教育实践课程推行双导师制(25%)。开发《嘉陵江文化传承》《川北民俗艺术》等8门校本课程,其中3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四、德育工作体系构建
创建"双核四维"德育模式,以师德养成为核心、职业素养为基础,构建"课程德育+实践德育+环境德育+网络德育"立体化体系。实施"百名名师进课堂"计划,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建立学生品德发展电子档案系统。
五、基础设施升级成效
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智慧校园,建成覆盖教学、管理、服务的三大数字化平台。其中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包含56个教学模块,可实现微格教学智能诊断;图书资源数字化率达82%,较任期初提升6倍。
建设项目 | 2015年基数 | 2023年现状 | 投入增幅 |
---|---|---|---|
智慧教室 | 0间 | 68间 | 专项投入2300万 |
实训设备值 | 800万元 | 3200万元 | 年均增长17% |
数字资源量 | 2TB | 150TB | 年均扩容率45% |
六、产教融合推进策略
构建"1+4+N"合作网络:以广元市教育局为主导,联动4大教育集团,与N个乡镇学校建立协同机制。重点打造"教育扶贫""银龄教师""顶岗置换"三大品牌项目,年均输送实习教师400人次,培训基层教师1200人次。
七、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提炼"笃教砺能"校训精神,建设师范文化长廊、教育名人馆等文化载体。创办"未来教师节""课堂教学奥斯卡"等特色活动,形成"晨读经典暮习技能"的学风。其主导开发的《师范生素养手册》被纳入新生入学必修教材。
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建立"五级联动"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学历继续教育、教师培训、教育咨询、文化传承、社区服务。年均开展国培计划800人次,承接地方教育课题研究23项,其主持的"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惠及6县区1200余名教师。
通过系统化改革,王家峰带领广元师范学校实现从传统师范向现代职教的跨越式发展。其构建的"需求导向-能力本位-服务下沉"办学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在教师培养质量关键指标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提升至9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3%,较任期初分别提高26%和31个百分点。这种将师范教育深深扎根于区域教育土壤的发展路径,既保持了师范院校的传统优势,又赋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