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大专教育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秉持“产教融合、技能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度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学校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专业集群为核心,构建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轨培养体系。通过引企入校、订单班等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80%以上实现本地对口就业,成为川中地区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基地。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打造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涵盖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32门,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路径。但需注意的是,学校在高端设备更新频率、横向课题研发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领域的产教融合深度有待加强。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大专部创办于2004年,是四川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基础上升格的高职院校。校园占地83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有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
指标项 | 基础数据 | 对比院校A | 对比院校B |
---|---|---|---|
在校生规模 | 6800人 | 5200人 | 7500人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1.2万元 | 0.9万元 | 1.5万元 |
数字化校园覆盖率 | 85% | 72% | 90%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双轮驱动专业群,重点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子商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骨干专业。实施“平台+模块”课程改革,开发《智能产线调试》《跨境电商运营》等特色课程。
专业类别 | 遂宁职校 | 对比院校A | 对比院校B |
---|---|---|---|
智能制造类专业 | 12个 | 8个 | 15个 |
省级重点专业 | 3个 | 1个 | 4个 |
1+X证书试点 | 9项 | 5项 | 12项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4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硕士以上学历占45%。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聘请企业技术骨干86人担任兼职教师。实施教师企业实践“五年一轮”计划,近三年完成轮训186人次。
师资结构 | 遂宁职校 | 对比院校A | 对比院校B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68% | 55% | 72% |
正高级职称人数 | 28人 | 15人 | 35人 |
企业兼职教师课时占比 | 30% | 20% | 35% |
四、教学资源配置
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物流实训基地等12个校内实训场所,设备总值1.8亿元。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46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数字图书馆藏量达36万册,购置知网等数据库权限。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三段式”培养:第1-2学期基础能力培养,第3-4学期专项技能训练,第5-6学期顶岗实习。实施“现代学徒制”班级12个,覆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等专业。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97项。
六、产教融合机制
与射洪锂电产业园、遂宁经开区建立“园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4项。成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2个,开发《动力电池PACK工艺》等定制课程。近五年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2.3万人次,解决生产难题89项。
七、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2023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68.5%,专业对口率79.3%,平均起薪4820元。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000人次,承接退役军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社会服务项目,年培训量突破1.2万人日。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新兴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特别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领域;二是科研反哺教学能力较弱,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仅占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的60%;三是国际化办学刚起步,留学生规模不足百人。建议强化“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建设跨区域产业学院,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模式。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大专教育通过二十年积累,已形成鲜明的“立足产业、服务区域”办学特色。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转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国际化标准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改革样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