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邓青川(川护职院邓青川)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邓青川(川护职院邓青川)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青川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深管理者,其职业生涯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紧密相连。自2018年主持学院工作以来,通过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国际交流等举措,带领学校实现从普通卫校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其主导建立的"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获教育部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治理体系创新方面,推动实施的"大部制"改革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其倡导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	川护理职业学院邓青川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轨迹

邓青川1965年生于四川绵阳,1987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早年在基层医疗机构积累临床经验。2002年转入教育领域,历任成都铁路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四川育英医科校校长等职,2014年调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副院长,2018年升任党委书记。其职业发展呈现"临床-教育管理-高职治理"的递进路径,形成医学专业背景与教育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特质。

td>
时间阶段职务变迁关键成就
1987-2002临床医师/基层医院管理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
2002-2014中职院校教学管理创建省级重点护理实训基地
2014-2018高职院校副职推动老年护理专业建设
2018至今学院党委书记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先进单位

二、领导风格与治理理念

邓青川推行"三维协同"治理模式:战略层面强调"健康中国"政策对接,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架构;战术层面实施"项目制"管理,设立专项工作组推进重点任务;执行层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其提出的"五维质量观"(培养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文化质量、发展质量)成为学院考核体系核心指标。

治理维度具体举措实施效果
战略规划制定"十四五"护理专业群建设方案新增老年护理等3个省级重点专业
资源配置建立校企合作设备共享机制实训设备总值提升至1.2亿元
质量监控开发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学生满意度提升至94.6%

三、学院发展核心指标

在邓青川任期内,学院实现办学规模与质量的双重突破。招生人数从2018年的3200人增至2023年的5800人,其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班占比达15%。师资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由42%提升至68%,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7%,获省部级课题23项,较前任周期增长3.2倍。

核心指标2018年基数2023年数据增长率
全日制在校生3200人5800人81.25%
高级职称教师86人158人83.7%
横向科研经费180万元650万元261.1%

四、专业建设创新实践

主导构建"四层递进"课程体系:基础能力层(通识课程)、专业支撑层(核心技能)、拓展提升层(X证书培训)、综合应用层(跟岗实习)。重点打造智慧康养、急救护理等特色方向,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其中《老年慢性病管理》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学生获取母婴护理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1%。

五、产教融合生态构建

建立"三阶递进"合作模式:初级阶段与华西医院等共建实训基地,中级阶段联合药企开展GCP研究,高级阶段参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护理行业产教联合体,吸引62家医疗机构、14家养老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双导师制",从合作单位聘请56名行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开发基于真实病例的教学案例库。

六、国际化办学突破

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与德国Fulda应用技术大学共建护理标准研究中心,开发中德双语教学资源包。承接教育部"坦桑尼亚护理骨干研修项目",累计培训非洲医护人员127名。开发国际护士执业资格考试(CGFNS)培训课程,近三届毕业生海外就业率达7.3%,较同类院校高出4.2个百分点。

七、校园文化建设成效

提炼"厚德精术"校训精神内涵,构建"大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护理文化长廊、生命科学馆等文化载体,开发《中华护理文化》校本课程。创新实施"五个一"人文素养工程(一首校歌、一套礼仪、一项运动、一本经典、一次展演),学生体质达标率提升至92.4%,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八、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解决教学资源数字化率不均衡(目前仅达6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人才结构性缺口,正加快开发居家护理、康复治疗等新兴专业方向。为应对职业院校同质化竞争,启动"护理+"跨界培养计划,探索与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模式。

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邓青川带领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护理职业教育品牌。其构建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课证融通"培养体系、"数字赋能"教学改革等实践经验,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随着国家对康养产业的重视及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强化,学院在智慧养老、跨境教育等领域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