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达县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达县职高”)是四川省达州市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机构,其发展历程、专业布局及产教融合模式具有显著区域特色。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多次扩建与改革,现已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三大专业群,在校学生规模超4000人,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县职高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与本地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同时承担多项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托达州农业大市优势,打造现代农业技术省级示范专业;二是构建“理论+实训+顶岗”三段式课程体系,实训设备总值突破8000万元;三是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40%。然而,学校在高端产业对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突破区域经济结构对专业设置的制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达县职高前身为达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中,2019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学校坚持“服务产业、扎根县域”的办学宗旨,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架构。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5-2000年 | 农业技术中学阶段,开设种植、养殖等基础专业 | 在校生800-1200人 |
2001-2010年 | 升格为县级职教中心,新增电子、机械专业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1-2023年 | 获批省级示范校,建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 稳定保持4000人规模 |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个二级学院,覆盖18个专业方向。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近三年累计投入实训设备资金超3000万元。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实训室数量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 | 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电商 | 8个(含2个智慧农业仿真室) | 达州秦巴农业、通威股份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维护 | 12个(含3个企业冠名实训基地) | 东风本田零部件、比亚迪达州基地 |
信息技术 | 软件开发、数字媒体技术 | 6个(含云计算机房) | 达州大数据产业园、京东云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双百工程”(百名企业技师进课堂、百名教师下企业),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时长 |
---|---|---|---|
正高级讲师 | 18 | 8.3% | 年均40天 |
企业兼职教师 | 86 | 40% | 项目制参与 |
硕士以上学历 | 52 | 24% | - |
四、教学成果与技能竞赛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42项,其中现代农业赛项连续三年位列川东北地区首位。学校开发《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电商运营》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
五、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学校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达州钢铁集团共建“轧钢工艺实训中心”,与阿里云合作建设“云计算人才培优基地”,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
六、学生发展路径分析
毕业生呈现“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特征,本地就业占比67%,对口升学率31%。典型就业领域包括:
- 现代农业产业链(占比42%):种养殖技术员、农业电商运营
- 装备制造行业(占比28%):数控操作、设备维护
- 信息技术服务(占比15%):数据录入、网络运维
- 自主创业(占比15%):家庭农场、社区服务站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承接扶贫项目12个,开发《秦巴山区特色种植技术手册》等培训资源包,带动周边6个乡镇建立产业合作社。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对产业升级压力,学校存在三大短板:一是智能装备专业群与区域先进制造业匹配度不足;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三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深度不够。建议强化三项举措:
- 建设“光储一体化”新能源实训中心,对接达州能源产业转型
- 联合高校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 深化“股权共持”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企业主体责任
达县职高通过三十年积淀,已形成服务县域经济的特色职教模式,但在数字化转型与高端产业对接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强化智能技术专业群建设,完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