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双流建院新校区)

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双流建院新校区)

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作为成都市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战略使命。校区选址于双流区空港经济辐射圈内,占地面积1200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亿元,定位为“智慧建造与绿色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新校区以“产教融合、生态宜居、智慧互联”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教学-实训-研发-创业”四位一体的功能布局,配备智能化建造实训中心、装配式建筑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同时与中建集团、西南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的协同育人模式。相较于老校区,新校区在空间规模、专业集群、技术应用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升级,尤其在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实训条件达到西南地区职业院校领先水平,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硬件支撑与模式创新。

双	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一、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新校区位于双流区怡心湖科技城片区,地处天府大道与牧华路交汇处,紧邻地铁5号线与19号线换乘站,形成“1小时通勤圈”覆盖成都主城区与天府国际机场。周边聚集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京东西南基地等30余家建筑类企业,以及双流区创新创业中心等产业载体。

对比维度 老校区 新校区
地理位置 成都市郫都区(郊区) 双流区怡心湖科技城(城市发展轴)
地铁覆盖 无直达轨道交通 5号线/19号线双线交汇
周边产业匹配度 传统制造业为主 建筑设计、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二、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校区采用“一核两轴多组团”布局,以中央生态湿地公园为核心,横向串联教学科研区与生活服务区,纵向贯通产学研合作轴与创新创业轴。功能分区包含智能建造实训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中心、BIM技术应用中心等12个特色模块,其中实训场地面积占比达40%。

对比维度 老校区 新校区
占地面积 320亩 1200亩(扩展3.75倍)
绿化覆盖率 28% 45%(海绵城市设计)
功能复合度 教学区/生活区分离 教学-实训-居住一体化社区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适配性

新校区重点建设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智慧城市管理等6个新兴专业,淘汰传统土木施工类专业,形成“绿色+智能+数字”的专业集群。与四川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共建“订单班”,实现课程内容与BIM建模、智慧工地管理等岗位标准对接。

专业类别 老校区开设比例 新校区调整方向
传统建筑施工类 65% 压缩至30%
绿色建筑技术类 15% 提升至40%
智慧城市运维类 0% 新增25%专业点

四、师资结构与人才引进

通过“双百工程”引进100名企业工程师与100名博士,构建“教授+工程师+技能大师”三元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智能建造师认证占比35%,较老校区提升28个百分点,企业兼职教师库纳入中建西部科创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骨干126人。

五、教学设施与技术应用

建成西南地区首个“BIM+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建筑机器人实操平台、3D打印混凝土构件生产线等设备。图书馆集成AR导航系统与数字孪生建筑数据库,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比例调整为3:7。

设施类型 老校区配置 新校区升级
实训工位 800个基础工种 2000个智能化工位
实验室等级 省级1个 国家级2个、省部级3个
设备智能化率 15% 85%(物联网覆盖)

六、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与成都建工集团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实施“1.5+1.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真题实做”,2023年承接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设计等横向课题14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反哺教学设备更新。

七、学生生活配套体系

学生公寓按“四人间+独立卫浴”标准建设,配备人脸识别门禁与能耗监测系统。餐饮中心引入智慧餐台与营养数据分析平台,运动场馆集成室内攀岩墙、无人机试飞区等新型设施,满足多样化需求。

八、可持续发展实践

校区建筑全面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光伏幕墙,雨水回收系统覆盖80%绿化灌溉需求。建立碳足迹监测平台,实现能耗实时公示与优化调控,获评四川省绿色学校(A级)认证。

通过多维度升级,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构建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其智能化实训体系与绿色校园建设为西部职教园区树立了标杆。未来需持续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交流,探索跨国产能合作育人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