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北川羌族体育学院(北川羌体院)

北川羌族体育学院(北川羌体院)

北川羌族体育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羌族文化为根基,深度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的高等院校。学院依托北川羌族自治县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民族体育技能、文化传承能力及现代体育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以羌族传统体育(如推杆、扭棍子、射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涵盖现代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二是通过“非遗进课堂”模式,将羌族武术、民间游戏等列入必修课,实现活态传承;三是创新“体旅融合”实践路径,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开发民族体育研学项目。学院拥有国家级羌族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近五年累计为基层输送体育教师及文化传承人超800名,成为民族地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北	川羌族体育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

北川羌族体育学院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北川民族体育师范班,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定位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高地”与“西部基层体育人才摇篮”,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以及羌族传统体育、体育康复2个专科方向。

时间阶段发展里程碑关键成果
1985-2005年师范班阶段培养羌汉双语体育教师600余人
2006-2011年专科建设期建立羌族体育教材编撰委员会
2012年至今本科转型阶段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教育)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

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学科体系: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为核心,体育教育学为基础,运动医学为支撑。开设《羌族武术套路》《羌族民间体育游戏》《民族体育器材制作》等特色课程,其中《羌族推杆运动教程》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就业方向
体育教育(本科)运动解剖学、羌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小学体育教师
运动训练(本科)竞技体能训练、民族赛事策划体育俱乐部教练
社会体育指导(专科)群众体育活动组织、非遗体育推广社区体育指导员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实力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羌族文化专家9人、国际级裁判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7项,发表民族体育相关论文200余篇,获国家专利14项(含羌绣运动护具等实用新型专利)。

类别人数代表性成果
教授/研究员18《中国羌族体育通史》著作
副教授/副研究员35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讲师/助教73校本教材《羌族节气体育》

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学院建立“非遗+体育”传承机制,设立羌族沙朗舞、皮鼓操等传习工坊,创编《羌魂武韵》大型团体操。每年举办“中国羌族体育文化节”,吸引川甘滇陕20余个羌族聚居区参与。开发数字化传承平台,建成包含83项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像数据库。

  • 整理出版《羌族传统体育游戏集锦》
  • 创编中学版羌族健身操推广至30所民族学校
  • 与四川省非遗中心合作开展“体育非遗进奥运”展演

五、实践教学与竞赛体系

构建“赛教融合”培养模式,学生需完成至少200小时山区学校支教实践,年均参与省级以上赛事40余场。学院代表队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羌族推杆团体冠军,实现该项目历史性突破。

td>
赛事名称获奖项目获奖等级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羌族推杆、射弩金牌3枚、银牌5枚
四川省大学生运动会板鞋竞速、高脚竞速团体总分第四名
川渝羌族传统体育邀请赛扭棍子、押加连续五届团体冠军

六、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区占地450亩,建有羌寨式建筑群,配备标准化田径场、民族体育综合馆(含推杆训练区、射箭靶场)、传统体育器械陈列室。2022年投入使用的“智慧体育学院”系统实现训练数据实时监测,民族体育VR教学模块覆盖15个项目。

设施类型数量特色功能
室外训练场8处含高山射箭场、水上漂石区
非遗传习中心3栋配备羌绣体育器具作坊
数字资源库1套收录影像资料2000分钟

七、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

学院开展“体育扶贫”项目,为川西高原50余所乡村小学培训体育教师,捐赠民族体育器材价值超300万元。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共建“民族体育比较研究中心”,选派优秀学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修传统体育现代化课程。

  • 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与当代教育”论坛
  • 为九寨沟地震灾区研发灾后体育康复方案
  • 向海外孔子学院输出羌族体育课程标准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民族体育项目现代竞技规则转化难度大,文化传承与职业发展衔接待加强,山区办学面临生源地域局限性。对此,学院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建成羌族体育文化国家基因库,2030年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点突破,2035年打造国际羌族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北川羌族体育学院通过三十年探索,成功开辟民族体育高等教育新范式。其经验表明,将文化传承使命与职业教育功能深度融合,既能守护民族体育根脉,又能拓宽学生发展路径。未来需在标准化体系建设、跨学科研究、国际化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使羌族体育从“文化遗产”升级为“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体育动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