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县师范学校(现安州区师范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师范院校,其发展历程与区域教育格局紧密相连。该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三次校址搬迁与四次办学方向调整,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在60余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大办学特色,累计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其中83%以上扎根川陕甘滇等西部省份基础教育岗位。
从空间布局看,学校占地120亩的校园采用"一轴三区"规划,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通过银杏大道有机串联。硬件设施方面,建有数字化录播教室18间、微格训练室9个,配备心理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等新型教学场所。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征,既有来自部属师范院校的学科专家,也有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占比35%,学科专业课程占45%,实践课程占20%。通过"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与周边23个县(市)教育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实现"课堂-实训-岗位"的无缝衔接。近年来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92%以上,就业率连续8年超过95%,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人才培养品牌。
年份 | 招生规模 | 专业数量 | 师资结构 | 科研投入(万元) |
---|---|---|---|---|
2015 | 680人 | 12个 | 副高职称35% | 280 |
2020 | 920人 | 15个 | 副高职称48% | 650 |
2023 | 1150人 | 18个 | 副高职称55% | 980 |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绵阳专区初级师范学校,1978年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1999年转型为五年制小教大专班试点单位。201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学前教育学院,2020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并更名为安州师范学校。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乡村师资",形成"定向招生-定制培养-定向就业"的闭环培养体系。
学科专业建设
- 现有18个专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三大学科门类
- 重点建设学前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等省级特色专业
- 开发《乡村学校管理实务》《羌族文化传承》等校本课程
- 构建"基础文理+艺术特长+教育技术"课程模块
师资队伍建设
类别 | 教授 | 副教授 | 双师型教师 | 硕士以上学历 |
---|---|---|---|---|
2018年 | 12 | 45 | 68% | 72% |
2023年 | 22 | 78 | 85% | 89% |
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四阶递进"培养方案:大一侧重师德养成与基础技能,大二强化学科素养与教学设计,大三开展岗位实训与教育见习,大四进行顶岗实习与职业认证。通过"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基地导师)实现理论实践深度融合,近五年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17人,市级骨干教师43人。
教学条件改善
项目 | 2019年 | 2023年 |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8500元 | 1.2万元 |
数字资源总量 | 3.2TB | 18.5TB |
实训基地数量 | 8个 | 23个 |
社会服务贡献
学校构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年均开展教师培训3000人次,教育扶贫项目覆盖12个乡镇,组建"乡村振兴教育智库",开发《乡村学校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特别是在"一村一幼"辅导员培养项目中,累计输送彝汉双语教师476名,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质量保障体系
- 建立"五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课堂观察、学生评教、督导评估、用人单位反馈、技能抽测)
- 实施专业预警机制,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90%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
- 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兑换学分
- 构建"三级"教学质量报告制度(校级-系部-专业)
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师范专业招生受综合大学冲击,二是数字化转型中师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对此,学校启动"三大工程":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专业吸引力,建设"智慧师范云平台"促进教学改革,组建"教育装备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2023年数据显示,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五年前提升27个百分点,横向课题经费增长4.3倍。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四川省安县师范学校已从传统师范院校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标杆。其"扎根县域、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展现出独特价值。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学校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产教融合创新,探索省域高水平师范院校发展新路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