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四川南充龙门师范学校(南充龙门师范)

四川南充龙门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中等师范院校,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世纪末,历经晚清、民国至新中国多个历史阶段,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师范教育基地,该校在教师职前培养、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校园占地规模约200亩,拥有标准化教学楼、实训中心及艺术场馆等设施,现有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00人左右,开设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等15个师范类专业,形成"基础文理+艺术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学校在省级教学成果奖、师范生技能竞赛等指标上表现突出,但同时也面临招生结构单一、师资老龄化等现实挑战。

四	川南充龙门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创办的嘉陵书院,1958年改制为南充专区师范学校,2000年定名为现名。主体建筑群保留民国时期青砖灰瓦风格,校史馆藏有清末科举试卷、民国教材等珍贵文物。办学定位始终聚焦"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乡村师资",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20年启动"师范教育+人工智能"双轮驱动战略。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特色
1902-1949嘉陵书院→川北联合中学传统经学教育为主
1950-1999中等师范标准化建设"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体系
2000-2020专科层次转型探索五年制大专与三年制中专并行
2021-至今智慧校园建设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项目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32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8人,副高级职称9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5%。构建了"教学名师+企业导师"双师结构,聘请基础教育一线特级教师32人担任实践导师。建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8门,校本教材开发覆盖全部主干课程。

师资类型数量占比对比全省中师均值
正高级职称288.5%+3.2%
双师型教师11234.2%+15.7%
硕士以上学历21264.8%+21.3%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主体,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布局。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省级特色专业,开发"基础能力+专项技能"课程模块。实施"1+X"证书制度,将舞蹈、书法等传统技艺纳入考核体系。

专业类别专业数量省级特色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
师范教育类12学前教育、语文教育96.8%
艺术特长类3音乐教育94.5%
非师范类282.3%

四、校园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建有智能录播教室24间、虚拟仿真实训室8个,图书馆藏书量达38万册,其中线装古籍2000余册。2022年完成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教学资源跨校区共享。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5%,部署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12套。

五、学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近三年年均招生1800人,其中90%来自川东北地区。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多元评价体系,2023年新生高考平均分超省控线42分。设立"乡村振兴定向班",累计培养乡镇中心校骨干教师1200余名。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主要流向县域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通过率保持在78%以上。与南充市教育局共建"新教师成长驿站",年培训在职教师超3000人次。开发"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项目,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七、社会声誉与行业影响

在《四川教育发展报告》师范类院校排名中稳居前五,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校友中涌现特级教师268人,市级以上教学名师占比达12%。承担教育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子课题研究。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本科院校停招中师专业带来的生源竞争压力,以及职业教育转型中的专业适配难题。计划通过"三个转变"突破困境:从单一师范向"师范+社工"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从传统讲授向"情境式教研"教学模式转变,从区域服务向"成渝双城教育联盟"协同发展转变。

四川南充龙门师范学校在百年积淀基础上,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产教融合创新,探索新时代中等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其"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办学传统与"智能赋能、跨界培养"的创新实践形成鲜明特色,为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随着国家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在保持师范本色的同时,亟需拓展非师范专业发展空间,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54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