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师范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区域基础教育需求紧密相连。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师范人才培养基地,该校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核心,构建了涵盖师范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5000人,开设12个师范类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占比达60%,形成“师范教育+艺术特长+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特色。近年来,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为基层教育系统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师资。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新津师范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43年创立的四川省立新津师范学校,历经七次重大改制,2018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后开启集团化办学新篇章。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乡村师资”的办学宗旨,形成“扎根天府、师道传承”的校训精神。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性质 |
---|---|---|
1943-1958 | 创建于新津县城南街,初设简师班 | 中等师范学校 |
1978-2000 | 首批通过中师标准化验收,增设幼师专业 | 省级重点中师 |
2012-至今 | 升格为专科层次师范院校,挂牌“乡村振兴师资培养基地” | 高职专科院校 |
二、地理区位与校园建设
学校主校区位于新津天府智能智造园区核心地带,占地86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校园规划体现“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三区联动理念,建有省内首个师范生沉浸式教学体验馆。
指标项 | 数据详情 |
---|---|
校区分布 | 主校区+2个校外实训基地 |
生均面积 | 32.6㎡(含实训场地) |
智慧教室 | 126间(覆盖率85%) |
三、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
构建“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形成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三大核心专业群。开发“三阶递进”课程模块,包含通识素养课(30%)、专业核心课(50%)、实践能力课(20%)。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数 | 认证情况 |
---|---|---|
师范教育类 | 8个 | 省级认证专业5个 |
艺术教育类 | 3个 | 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1个 |
职业教育类 | 1个 |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
四、师资队伍与教研实力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组建由教学名师、行业导师、技能大师构成的混编团队。建立教师发展“六个一”工程,要求教授每年至少完成1项横向课题、1次企业实践、1门课程改造。
师资结构 | 高级职称占比 | 双师比例 |
---|---|---|
专任教师 | 42% | 68% |
兼职教师 | 28% | 92% |
硕士以上 | 81% | / |
五、学生规模与生源质量
近三年招生数据显示,学校在川内录取线持续高于省控线30分,定向公费师范生报考热度年均增长15%。建立“分类招生-定制培养-精准就业”链条,实现招生计划与岗位需求动态匹配。
年份 | 报考人数 | 录取比例 |
---|---|---|
2021 | 4200:1 | 12:1 |
2022 | 5800:1 | 10:1 |
2023 | 6300:1 | 9:1 |
六、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
构建“四维联动”实践体系,包含校内实训(40%)、校外实习(30%)、顶岗支教(20%)、创新创业(10%)。与62所中小学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机制,开发校本实训课程48门。
实践类型 | 合作单位 | 覆盖专业 |
---|---|---|
教育实习 | 新津教育局属学校 | 全部师范专业 |
产教融合 | 腾讯云计算中心 | 计算机应用专业 |
非遗传承 | 蜀绣大师工作室 | 工艺美术专业 |
七、教学成果与技能竞赛
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乡村教师“三维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获国家二等奖。学生技能竞赛获奖层级从市赛向国赛跨越,2023年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零突破。
奖项类别 | 省级 | 国家级 |
---|---|---|
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3项 | 二等奖1项 |
技能竞赛 | 42项 | 7项(含金奖1) |
教研课题 | 86项 | 12项 |
八、就业质量与社会影响
建立“三跟踪两反馈”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1.3%,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95%。通过订单培养、定向输出等方式,为“三区三州”输送教师2300余人。
就业去向 | 比例 | 典型单位 |
---|---|---|
基础教育单位 | 68% | 凉山州教育局 |
继续升学 | 22% | 西华师范大学 |
民办教育机构 | 8% | 新东方教育集团 |
自主创业 | 2% | 少儿美术培训机构 |
经过八十余年的积淀与发展,新津师范学校已形成鲜明的“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领域,其“校地协同、育用衔接”的培养机制具有示范价值;但在专业结构优化、产教融合深度、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未来需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机遇,强化数字教育技术应用,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贯通培养,方能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