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作为西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标杆性学校,历经百余年教育沉淀,形成了“全人教育”与“创新实践”并重的办学特色。学校依托师范院校资源优势,构建了“三维立体”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学科、拓展课程及研究性学习项目,师资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达6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超四成。近年来,学校在素质教育成果评估中连续位列四川省前列,学生科创作品获国际奖项17项,艺术团体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9次,彰显了“五育融合”的育人成效。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建有西南首个小学量子实验室和AI创新工坊,智慧校园系统覆盖教学全场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肇始于1905年创办的成都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历经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小学”、建国后“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发展阶段。2018年整体迁入现址后,形成“一校三区”格局,占地总面积达420亩,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05-1949 | 创建于川大前身,首开男女同校先河 | 6个教学班,在校生230人 |
1950-1999 | 确立“实验性示范性”办学方向,编写全国首套小学语文补充教材 | 扩展至24个班,建立全省首个红领巾气象站 |
2000-至今 | 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牵头组建“天府名校联盟” | 现有9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3862人 |
二、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通过“师范导师制”培养体系,构建了“专家型+实践型”教师梯队。2023年数据显示,专任教师268人中,正高级教师9人,特级教师1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占比达28%。
职称结构 | 学历层次 | 教龄分布 |
---|---|---|
高级及以上42% | 硕士及以上43% | 15年以上教龄61% |
中级38% | 本科55% | 6-10年教龄27% |
初级20% | 博士3人 | 新教师12% |
三、课程体系创新实践
学校首创“树形课程模型”,以“学科根基-能力拓展-个性生长”为架构,开发128门选修课程。其中《蜀锦织造》《熊猫生态科考》等本土化课程获教育部精品课认证。
课程类型 | 周课时量 | 特色项目 |
---|---|---|
基础课程 | 32节 | 跨学科大单元教学改革 |
拓展课程 | 16节 | 机器人编程、非遗手作 |
实践课程 | 8节 | 社区治理微项目、研学长征路 |
四、教学成果多维展示
近三年毕业生重点初中录取率保持在92%以上,47%学生获得区级以上科技艺术奖项。2023年PISA样态测试中,学生数学素养、全球胜任力指标均超OECD基准线15个百分点。
评价维度 | 2023实测值 | 区域平均值 |
---|---|---|
学业水平指数 | 89.7 | 76.3 |
学习策略得分 | 93.2 | 81.5 |
创新思维达标率 | 81% | 62% |
五、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秉承“蒙养玉德”校训,构建“三廊六园八馆”文化空间。其中“百年师魂长廊”展示历代名师手迹,“童创科技馆”年均接待校内外访客超万人次。
- 文化符号:校树银杏(植于1936年)、校碑“启智”(启功题字)
- 品牌活动:四月诗会(已办37届)、十月科创节(辐射全省47所联盟校)
- 环境建设:屋顶农场(300㎡)、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2800吨)
六、硬件设施配置标准
智慧校园建设投入1.2亿元,实现教学空间“一键切换”。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居全国前列,建成西南首个小学阶段“无障碍学习社区”。
设施类别 | 数量 | 技术亮点 |
---|---|---|
创新实验室 | 12间 | 量子计算模拟平台、基因测序观测站 |
体育场馆 | 8处 | 恒温泳池、攀岩墙、天空足球场 |
专用教室 | 46间 | 全息投影书法室、VR地理沙盘 |
七、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建立“成长银行”评价系统,将品德表现、学术探究等12项维度量化积分。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职咨询师9人,年均开展个体辅导2600人次。
- 升学指导:初中衔接课程覆盖率100%,名校导师进课堂计划
- 特长培养:设立“未来学者”奖学金,累计资助312名科创苗子
- 国际交流:与12国建立校际合作,年均出国研学达286人次
八、社会影响力辐射效应
作为教育部校长培训基地,年均接待全国教育考察团132批次。发起“西部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计划”,带动云贵川陕23所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辐射维度 | 具体举措 | 年度成效 |
---|---|---|
师资培养 | 影子培训计划、名师工作坊 | 培养骨干教师417人 |
课程共享 | 云端资源库、双师课堂 | 覆盖12万偏远地区学生 |
科研协作 | 跨省课题攻关、教学成果推广 | 转化应用成果39项 |
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持续深化“未来学校”建设内涵。通过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生态系统,不仅保持着传统名校的学术底蕴,更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强劲活力。这种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共生,使其始终屹立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附小样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