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中专(以下简称“西昌幼师”)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民族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托凉山州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聚焦学前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专业技能扎实的基层幼教人才。作为区域性民族师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西昌幼师在办学定位上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形成了“双语教学+艺术特长+实践导向”的育人模式。
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约3000人,其中彝汉双语班学生占比超过40%,覆盖凉山州17个县市及周边民族地区。师资队伍中,具有民族地区教学经验的教师达65%,并长期聘请彝族民间艺术家参与课程建设。硬件设施方面,建有川南地区首个“民族幼教实训中心”,配备彝绣、漆器制作等非遗传承工作室,以及智能化幼儿模拟教室。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凉山州基层幼儿园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成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供给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西昌幼师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幼师部,2018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保留中职教育层级。学校坚持“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基层教育”的办学宗旨,重点面向大凉山腹地开展定向培养计划。
关键指标 | 西昌幼师 | 四川幼专(宜宾) | 川南幼师(泸州) |
---|---|---|---|
建校时间 | 1958年 | 1960年 | 1902年 |
民族学生比例 | 62% | 8% | 3% |
基层就业率 | 85%+ | 65% | 58% |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学前教育为核心,融合民族艺术、语言文化的特色专业群。开设彝汉双语保育、民族音乐舞蹈、非遗手工制作等方向,形成“基础能力+民族技艺+岗位技能”三维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特色项目 | 合作单位 |
---|---|---|---|
学前教育 | 幼儿心理学、五大领域教学法 | 彝族民间游戏开发 | 凉山州教育局 |
民族美术教育 | 彝族漆器工艺、羌绣技法 | 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 中国彝族学会 |
双语教育 | 彝语口语、双语教材编撰 | 彝汉对照教学资源库 | 中央民族大学 |
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证又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现有教师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占72%,具有非遗传承资格的占18%。教学资源库包含彝文绘本300余册,民族乐器实物教材200件。
指标项 | 西昌幼师 | 行业平均水平 |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38% | 25%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42% | 35% |
生师比 | 18:1 | 22:1 |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除学历证书外,需取得保育员资格证、民族艺术特长认证等。与凉山州13个县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实施“2+1”分段教学(2年在校学习+1年基层顶岗)。
民族教育特色实践
开发《大凉山乡土教育资源包》,收录彝族谚语、民间故事等本土化教学内容。建立“火把节文化周”“彝族年习俗体验”等实践课程,将民族传统节日转化为教育资源。
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牵头组建“大凉山幼教联盟”,联合23所乡镇幼儿园开展师资轮训。年均承接国培计划、省培项目800人次,为民族地区幼儿园提供墙绘、环创设计等技术服务。
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当前面临民族地区生源萎缩、双语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建议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拓展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传播彝族文化。
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典范,西昌幼师通过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深化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其“扎根式”办学路径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对促进教育公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具有双重价值。未来需在数字化升级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持续突破,巩固民族师范教育高地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6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