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校训的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注于艺术教育与职业培养的高等院校,其校训是“德艺双馨,追求卓越”。这一校训不仅体现了学院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蕴含了对学生品德与专业能力双重提升的核心要求。“德艺双馨”强调道德修养与艺术造诣的并重,呼应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先做人,后学艺”的理念;而“追求卓越”则彰显了学院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校训的凝练既是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
从实践层面看,校训的提出与学院办学特色紧密相关。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立足民族地区,致力于将草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教育,校训中的“德艺双馨”正是对这种融合的价值观引导。同时,在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应用的背景下,“追求卓越”为师生提供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校训不仅是文字符号,更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活动、校企合作等具体环节转化为育人实践,成为塑造学院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德艺双馨,追求卓越”形成于学院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学院在筹建初期便明确了“以德立校、以艺强校”的办学思路。校训的确定经历了以下过程:
- 文化传承需求:结合蒙古族传统艺术中“崇德尚美”的价值观,校训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 职业教育定位:针对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强调技能与品德并重的教育理念;
- 时代精神呼应:响应国家关于“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的号召,赋予校训现代内涵。
校训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学院在民族性、职业性与时代性三个维度的深度思考,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桥梁。
校训“德艺双馨”的深层解读
“德艺双馨”作为校训的前半部分,包含两层相互关联的核心要求:
- 德育为先:学院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等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民族观;
- 艺能精进: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基础训练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尤其突出草原艺术、民族工艺等特色领域的教学。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美术设计专业中融入生态保护主题创作,在舞蹈表演课程中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院还建立了“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确保艺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校训“追求卓越”的实践路径
校训后半部分“追求卓越”不仅是目标宣言,更是一套可操作的教育机制:
- 教学标准体系:引入行业技术规范,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校本技能考核指标;
- 竞赛驱动机制:以“以赛促学”模式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艺术设计大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200项;
- 校企协同创新:与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等机构共建“大师工作室”,实现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还通过“卓越匠人计划”选拔培养优秀学生,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其创作实践,典型案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蒙古包非遗传承项目改造,作品获国家专利认证。
校训与学院特色专业的融合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深度融入特色专业建设,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
- 民族美术专业:将蒙古族图案、皮雕等传统技艺纳入课程,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现代设计软件,又需完成民族文化考察报告;
- 艺术教育专业:推行“师德+美育”双模块培养,学生需通过社区艺术支教实践考核;
- 数字媒体专业:开展“草原文化数字化”项目,用VR技术复原阴山岩画,体现技艺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这种融合使校训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成为专业建设的“DNA”,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
校训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通过多维度的文化活动载体,将校训精神渗透到校园生活:
- 品牌活动:每年举办“德艺文化节”,包含民族艺术展演、师德演讲比赛等20余项主题活动;
- 环境营造:校园内设置“双馨廊”艺术长廊,展示师生优秀作品与道德模范事迹;
- 社团实践:支持学生组建“草原之声”合唱团、“匠心”手工艺社等团体,在活动中践行校训精神。
2022年学院原创舞蹈《牧马少年》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从编排到表演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正是校训倡导的自主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校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作用
学院将校训作为师资评价的核心指标,构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体系:
- 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在职称评审中须提交德育工作案例;
- 能力提升:定期选派教师赴敦煌研究院等机构研修,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行业实践;
- 团队建设:打造“名师+技师”教学团队,如服装设计专业由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与法国设计师共同授课。
近三年教师团队主持自治区级教研课题12项,开发《民族服饰立体裁剪》等特色教材,实现了校训从“要求学生”到“要求教师”的延伸。
校训在社会服务中的延伸价值
学院依托校训精神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艺术赋能”特色模式:
- 文化传承:师生团队参与修缮呼和浩特昭君墓壁画,技术方案被文物部门采纳;
- 乡村振兴:在锡林郭勒盟建立“草原艺术工坊”,帮助牧民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年增收超300万元;
- 国际交流:与蒙古国艺术学院合作举办“一带一路”民族艺术展,校训理念得到跨国认同。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更验证了校训在服务区域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校训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体现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校训精神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成长:
- 就业质量:85%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扎实、责任心强”,吻合校训的双重要求;
- 创业典型:2018届毕业生创办的“漠南漆艺”工作室,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年营业额突破千万;
- 行业影响:多名优秀校友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将校训分解为可量化的职业能力指标,纳入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这一做法被多所高职院校借鉴。
校训在学院发展中的未来展望
面向“十四五”规划,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校训的时代内涵:
- 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用新技术赋能传统艺术教学;
- 评价改革:探索“德艺积分制”,将学生参与社会公益、艺术创新等行为纳入学分管理;
- 品牌输出:筹建“草原艺术学院联盟”,推动校训理念在更广范围实践。
未来校训将继续作为学院的精神坐标,引领其在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形成更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