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农业学校是四川省内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多次转型与升级,现已形成以现代农业技术教育为核心,涵盖种植、养殖、加工、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位于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占地300余亩,拥有现代化实训基地和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了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近年来,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模式,与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在西南地区农业职业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绵阳农业学校前身为绵阳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1978年更名为绵阳农业学校,2004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始终以“服务三农、扎根基层”为宗旨,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链需求,构建“农业+科技+管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特色 |
---|---|---|
1958-1980 | 初创期,以农技干部培训为主 | 半工半读、田间课堂 |
1981-2000 | 学历教育转型,开设种植、畜牧专业 | 省级重点中专认定 |
2001-至今 | 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新增智能农业装备专业 | 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个二级学院,开设23个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模块”结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田间课堂”“企业工单”等教学模式。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校企合作企业 |
---|---|---|---|
种植技术类 | 现代农业技术 | 无土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 | 新希望六和、隆平高科 |
畜牧养殖类 | 畜牧兽医 | 动物疫病防控、饲料配方设计 | 铁骑力士、温氏集团 |
加工储运类 | 农产品加工 | 冷链物流技术、食品检验 | 光友薯业、品品食品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学校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双师型教师达78%。近三年累计完成市级及以上教研课题37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2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
指标类型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教师总数 | 220 | 235 | 246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35% | 41% | 45% |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 | 85 | 120 | 155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现代农业博览园等8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2亿元。其中,智能温室配备物联网控制系统,可模拟南北方气候差异;动物医学实训室引入VR虚拟解剖技术。
- 校内实训基地面积:5.8万平方米
- 校外签约实训基地:42家(含3家上市公司)
- 人均实训设备值:2.8万元/生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2届毕业生升学率达67%,对口就业率92%。就业去向涵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公司、基层农技站等,平均起薪4500元/月。学校与京东农场共建“现代农人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
就业方向 | 比例 | 典型岗位 | 晋升路径 |
---|---|---|---|
生产管理 | 38% | 园艺技术员、养殖场长 | 技术主管→生产经理 |
技术服务 | 27% | 植保工程师、育种专员 | 区域经理→技术总监 |
自主创业 | 15% | 家庭农场主、电商店主 | 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社 |
六、社会服务与扶贫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次,技术帮扶覆盖川内15个贫困县。创新“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凉山州建立苦荞种植示范基地,带动户均增收2.4万元。
-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18-2022年累计2.8万人次
- 技术扶贫项目:参与农业农村部“三区人才”计划12项
- 成果转化:推广水稻育秧技术等17项实用技术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创新
学校建成农业大数据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课程28门。疫情期间率先推出“云耕课堂”,实现远程操控实训设备。2022年获评四川省数字化转型标杆学校。
信息化指标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数字课程资源(GB) | 320 | 650 | 980 |
在线学习活跃度 | 65% | 78% | 89% |
智慧教室覆盖率 | 40% | 65% | 92% |
八、挑战与发展前景
当前面临农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传统专业吸引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学校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5亿元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智慧农业、农业无人机应用等新兴专业,力争实现省级高水平学校建设目标。
绵阳农业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已形成“立足四川、辐射西南”的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其“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加速,学校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