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凉山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川凉山甘洛职校)

四川凉山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川凉山甘洛职校)

四川凉山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落地的关键载体。该校依托甘洛县作为彝族聚居区的文化背景,以“技能扶贫+产业对接”为核心定位,构建了涵盖农业技术、工程机械、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2%,其中80%以上实现县域内就业,有效缓解了当地“技能型人才外流”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矛盾。然而,受限于地理条件与资源投入,其在师资结构、实训设备更新频率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新兴技术专业(如电子商务、新能源)的布局上滞后于沿海同类院校。

四	川凉山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政策支持

学校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甘洛县农业中学,2012年经州政府批准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被列为“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重点单位。近五年累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超4500万元,用于建设汽车维修、电子电工等实训中心。

年份政策支持方向资金规模(万元)
2018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820
2019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1200
2020民族地区技能培训专项650
2021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980
2022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升级875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彝文化特色课程”架构,例如在旅游服务专业中增设彝族非遗技艺选修课。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就业对口率企业合作数量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78%12家
机械制造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85%9家
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65%7家
文旅服务酒店管理、民族歌舞表演92%15家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

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仅41%,高级职称教师集中在传统优势专业。近三年通过“银龄计划”引入退休技师12人,但新兴专业教师缺口仍达35%。

指标类型数值全省中职均值
师生比1:181:15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12%28%
企业兼职教师比例8%15%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4%35%

四、学生结构与升学就业

在校生中彝族学生占76%,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比例达43%。2022届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占67%,升学比例较五年前提升22个百分点。

  • 就业地域分布:本县就业58%,州内其他县市27%,省外15%
  • 典型就业企业: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峨眉雪矿泉公司、邛海旅游投资集团
  • 升学去向: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西昌学院(机电一体化)、成都工业职院

五、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

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个,其中汽车维修实训中心为省级标准化基地。与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电商直播人才孵化站”,年培训量超2000人次。

六、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2018-2022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万人次,主导开发“彝绣+现代设计”特色课程,带动300余名农村妇女居家就业。

七、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矛盾:传统专业过剩与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双语教学需求与师资能力不足的矛盾、本地就业吸引力与发达地区竞争的压力。建议通过“东部职教集团托管”“彝汉双语教材开发”“订单班股权化改革”破局。

八、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计划新增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装备2个专业,建设“民族工艺数字化传承中心”,目标实现省级示范校创建。预计投入1.2亿元用于虚拟现实实训室、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建设。

该校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民族地区职教的典型特征:既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使命,又面临着产业升级带来的专业迭代压力。其“扎根本土、服务县域”的办学策略值得肯定,但需警惕“低水平循环”风险。建议强化东西部协作的精准性,将浙江的电商产业链优势与甘洛的农产品资源深度绑定,同时探索“技能证书+彝文化认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