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博远艺术职业学校杨文菲(绵阳博远艺校杨文菲)

绵阳博远艺术职业学校杨文菲(绵阳博远艺校杨文菲)

绵阳博远艺术职业学校的杨文菲作为该校核心教师及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带头人,其教学实践与艺术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力。她以“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化”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融合川剧脸谱、羌绣工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出多名省级非遗传承新人。其主导开发的《动态脸谱设计》课程被纳入四川省职业院校优质教材库,个人荣获“四川省民间工艺传承创新奖”。在教学模式上,她首创“工作室+项目制”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企业联合研发文创产品,实现学生作品转化率达67%,带动区域非遗产业增收超千万元。

绵	阳博远艺术职业学校杨文菲

一、个人背景与专业资质

杨文菲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持有国家一级美术师资格认证,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高级研修证书。其专业领域涵盖传统绘画、数字动画及文创产品设计,形成“传统+科技”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类别具体内容
学历背景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硕士
职业资格国家一级美术师/非遗保护高级研修认证
技术专长传统绘画、数字动画、文创设计

二、教学成果与学生培养

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3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化艺术类金奖2项。独创“三维能力评估模型”(技法掌握度40%、创意实现力30%、市场适配性30%),形成量化培养体系。

指标2019-2023数据
毕业生就业率91.2%→95.7%
企业满意度82分→89分(百分制)
学生创业率5.3%→8.1%

三、课程体系创新实践

开发“非遗数字化应用”课程群,包含《传统纹样三维建模》《戏曲动画创作》等6门新型课程。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每门课程配备1名传统艺人+1名数字技术导师。

课程类型占比创新点
传统技艺课35%引入AR教学辅助系统
数字技术课40%项目制实战教学
跨界融合课25%文旅部门联合开发

四、社会服务与行业影响

主持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重点课题《羌绣纹样数据库建设》,完成12类濒危纹样的数字化存档。与京东数字藏品平台合作推出“蜀道翠云”系列NFT,实现传统技艺的区块链确权。

合作项目成果经济价值
羌绣纹样数字化建立3D模型库带动刺绣工坊增收200万
脸谱NFT开发发行限量数字藏品单系列成交额破500万
景区文创设计开发12条主题产品线年销售额增长180%

五、学术研究与技术突破

发表《动态化非遗传承路径研究》等核心论文8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传统织机数字化改造装置、戏曲脸谱光影交互系统)。主持开发的“川剧变脸虚拟实训系统”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创新案例库。

六、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与自贡彩灯集团、成都文旅集团共建3个产业学院,开创“季节对冲”实习机制(旺季企业实践+淡季校内研学)。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设置40%课程学分置换标准。

合作维度实施内容成效指标
课程共建企业导师承担6门专业课学生作品商业化率提升40%
实训基地共建数字非遗实验室年承接项目80+个
就业通道定向培养“非遗管家”专项岗对口就业率提升25%

七、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

牵头组织“一带一路”传统工艺展,携学生作品赴法国、泰国参展17次。开发英文版《中国戏曲脸谱制作教程》,被海外32所孔子学院采用。其指导的唐卡数字复原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奖。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传统技艺数字化标准缺失、跨学科师资结构性短缺等挑战。计划构建“非遗数字孪生系统”,建立技艺参数数据库;推行“学术导师+行业导师+技术导师”三位一体师资培育机制。

杨文菲的教学实践展现了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路径,其构建的“技艺数字化-产品市场化-传播国际化”三维体系,为传统艺术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未来需在标准制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突破,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向更高层次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