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阿坝职业学院两个校区(阿坝职院两校区)

阿坝职业学院两个校区(阿坝职院两校区)

阿坝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内专注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其两个校区(马尔康校区与红原校区)在服务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校区依托地域资源差异,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马尔康校区作为主校区,承担着行政管理、基础文理学科及部分特色专业的教学任务,而红原校区则侧重农牧业技术、生态环保等应用型专业建设。两校区在基础设施、师资配置、专业布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又通过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实现一体化运作。

阿	坝职业学院两个校区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对比

两校区均位于川西北高原核心区,但地理环境与交通网络差异明显。

对比维度 马尔康校区 红原校区
海拔高度 2600米 3400米
距离州政府 市区内 距红原县3公里
最近机场 红原机场(78公里) 红原机场(3公里)
主要交通干线 G317国道、成兰铁路(规划) G213国道、若九公路

二、校园规模与硬件设施

两校区在占地面积、建筑功能分区及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呈现阶梯式发展特征。

指标项 马尔康校区 红原校区
占地面积 860亩(含实训基地) 420亩(紧凑型布局)
校舍建筑面积 28.6万平方米 12.4万平方米
实训设备总值 1.2亿元 4500万元
图书馆藏书量 45万册(含电子资源) 18万册(基础馆藏)

三、专业设置与学科特色

两校区专业布局体现"核心+辐射"模式,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专业类别 马尔康校区重点专业 红原校区特色专业
文旅产业类 藏族文化传承、旅游管理 草原生态旅游、安多文化研究
现代农业类 高原作物栽培技术 牦牛养殖技术、牧区电商
信息技术类 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应用 远程教育技术(牧区定向)
生态保护类 水土保持技术 高寒湿地保护、草原修复

四、师资结构与科研能力

教师资源配置呈现"主校区集中+分校区特聘"模式,科研方向紧扣区域需求。

  • 高级职称占比:马尔康校区达42%,红原校区31%
  • 双师型教师:主校区126人,分校区78人(含农牧民专家22人)
  • 产学研项目:近五年联合开展牦牛品种改良等课题37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校区共聘任唐卡、藏绣等国家级传承人9位

五、学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招生政策体现民族院校特色,两校区承担不同培养任务。

统计指标 马尔康校区 红原校区
在校生总数 6800人(含专科生6200人) 2100人(全为专科)
藏族学生比例 78% 92%
对口支援招生 接收15省区订单班 定向阿坝州1市12县
年均就业率 92.3%(含基层项目) 89.6%(农牧技术骨干定向)

六、产教融合与实训体系

两校区构建"校地企"三级联动机制,实训资源配置各具特点。

  • 校办实训基地:马尔康校区建有藏羌文化创意园,红原校区设高原牧场实训中心
  • 企业合作数量:主校区签约单位127家,分校区89家(含牧民合作社43个)
  • :联合开展牦牛绒纺织、唐卡绘制等非遗技艺传承项目28项
  • :年度输送"三支一扶"人员占全州招募计划的65%

两校区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形成差异化实践模式。

文化载体 马尔康校区实践 红原校区特色
语言教学 藏汉双语课程占比65% 安多方言应用课程全覆盖

两校区共同面临高原办学特殊困难,但突破方向存在差异。

  • :冬季供暖成本高(年均支出超千万)、师资流失率达18%、实训设备高原适应性改造难度大
  • :专业同质化倾向明显,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智慧校园建设滞后于平原地区同类院校

通过系统性对比可见,阿坝职业学院两校区在空间布局上构成"核心功能+专业延伸"的有机整体。马尔康校区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集聚效应,承担着综合性办学职能;红原校区则深度融入牧区产业生态,形成特色化发展路径。未来需在保持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师资跨校区流动机制建设,同时针对高海拔地区办学特点完善保障体系,方能更好履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使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