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陈馆军(峨眉山职校陈馆军)

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陈馆军(峨眉山职校陈馆军)

陈馆军作为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核心推动者,其教育实践与管理创新深刻影响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他主导的产教融合模式突破传统办学壁垒,通过构建"校-企-政-研"四维协同机制,将茶叶种植、旅游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动能。其提出的"技能树形人才培养体系"以岗位能力为根系,将课程模块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使毕业生双证获取率提升至98%。在数字化教学改革中,他率先引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AR茶艺实训系统,使传统技艺教学效率提升40%。管理层面推行的"项目制教研组"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教师跨领域协作,形成1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成果。其社会服务意识延伸至乡村振兴领域,牵头建立的"峨眉茶匠"培训基地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峨	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陈馆军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积淀

陈馆军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职业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主攻现代农业技术教育方向。其学术积累聚焦于产教融合理论体系构建,曾发表《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职教中心功能重构》等核心论文。在校期间主导开发的"茶旅融合"特色课程群,整合了茶树栽培、旅游服务、电子商务三大学科模块,形成交叉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历阶段毕业院校专业方向核心研究成果
本科西华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县域职教资源配置模型
硕士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技术教育茶旅融合课程体系设计
访学经历德国柏林职教集团双元制本土化改造跨文化课程开发框架

二、职业发展路径解析

从普通教师到校长岗位的晋升历程中,陈馆军历经专业教师-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长四阶段成长蜕变。2015年任旅游系主任期间,首创"景区实景教学"模式,将峨眉山景区作为移动课堂,实现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零衔接。2018年主持行政工作后,推动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战略,使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度达92%。

任职阶段关键岗位标志性改革成效指标
2008-2012专业课教师项目化教学试点学生作品获省级金奖
2013-2015教研室主任活页式教材开发校本教材使用率100%
2016-2018副校长现代学徒制推广订单培养占比65%
2019至今校长产教联合体建设校企合作项目37个

三、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其主导的"三阶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基础技能训练-专项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养成三个阶段。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作为考核载体,使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5天。开发的"茶艺与茶文化"在线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精品课程,累计学习人次突破5万。

改革维度传统模式创新模式提升幅度
课程结构学科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岗位匹配度+68%
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评价企业满意度+42%
师资配置单一学科型双师型团队企业兼职教师+35%

四、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构建的"四主体协同"机制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资源。与竹叶青茶业共建的智能加工实训中心,实现生产设备与教学工具一体化。牵头成立的峨眉山茶产业学院,采用"1+X"证书制度,将茶叶审评、电商运营等职业技能认证融入教学过程。

  •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
  • 开发岗位课程包23个
  • 建立"大师工作室"5间
  • 年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2项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学校资源建立的"三站两中心"服务体系(技能鉴定站、技术推广站、创业指导站,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万人次。其中"峨眉茶匠"培育工程采用师徒制+季节实训模式,累计输送茶产业技术骨干460人,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800元/年。

服务项目年度规模受益群体经济效应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00人茶农户增收2200万
景区服务人员轮训3500人次旅游从业者服务质量投诉率-65%
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420人退伍士兵就业率100%

六、国际化办学探索

实施"留学峨眉"计划,与泰国清迈职业学院共建"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心",开发中英泰三语教学资源包。其设计的"川菜+川茶"文化体验课程,被纳入老挝万象省职业院校必修模块。2022年牵头组建的"一带一路"茶产业职教联盟,吸引7个国家12所院校加入。

七、管理理念与领导风格

推行的"扁平化网格管理"模式将行政机构压缩30%,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在决策机制上采用"三维议事规则":重大事项经党委会政治把关、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审议、专家委员会专业论证三方协同决策。其倡导的"成长型组织文化"使教师科研参与率从45%提升至82%。

八、面临挑战与发展瓶颈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传统工艺教学数字化转化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区域产业快速迭代对专业调整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现有实训设备更新周期与技术变革存在时间差。此外,东西部职教协作机制尚未完全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跨省共享存在制度障碍。

面向"十四五"发展,学校正着力构建"元宇宙+职业教育"新生态,筹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与数字孪生工厂。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确保每年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度保持在95%以上。在师资培养方面,启动"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计划三年内培育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教师占比达到4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