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通江县卫校(通江卫校)

通江县卫校(通江卫校)

通江县卫生学校(以下简称“通江卫校”)作为川东北地区基层医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依托县域医疗资源网络,形成了“教学-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经过三十余年发展,该校累计输送医护人才超8000人,其中90%以上服务于县域及周边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破解川陕革命老区医疗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力量。

通	江县卫校

通江卫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设置高度匹配基层需求,护理、药剂等核心专业与县级医院科室设置完全对接;其二,实践教学占比达60%,通过“校院一体”模式实现理论与临床无缝衔接;其三,定向培养机制覆盖70%毕业生,与巴中市卫健委签订的“基层医疗人才振兴计划”保障了就业稳定性。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水平,学校在硬件升级、师资引进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尤其在医学影像、康复治疗等新兴专业领域存在明显短板。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时间节点 重大事件 办学层次
1985-2000年 初创阶段,依托县人民医院开展基础护理培训 中专学历教育
2001-2015年 扩建校区,增设药剂专业,引入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中专+成人大专双轨制
2016年至今 申报省级示范性基层卫校,启动老年护理定向班 中专+对口高职升学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专业名称 学制 核心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
护理 3年 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护士执业资格证
药剂 3年 药理学、药物化学、临床药物治疗学 药师职称证书
农村医学 3年 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乡村医生执业证

课程体系采用“1+X”模块化设计,第一学年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后续根据专业方向分流。实践课程占比从2015年的45%提升至2023年的62%,通过“床边教学法”将课堂延伸至县人民医院病房区。

三、师资队伍现状

类别 人数 占比 高级职称比例
专任教师 58 62% 24%
兼职教师(医院专家) 35 38% 46%
双师型教师 42 45%

师资队伍呈现“临床反哺教学”特征,35名兼职教师均来自通江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二级甲等医疗机构。近三年通过“银龄计划”引入退休专家8人,但自有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者仅占12%,制约新兴学科发展。

四、教学设施配置

设施类型 数量 先进程度 使用频率
模拟病房 6间 省级标准 每日4课时
显微互动实验室 2间 市级标准 每周3课时
数字化解剖台 1套 滞后于同级院校 按需开放

实训中心总面积3200㎡,配备价值860万元的医疗设备,但高端模拟人、虚拟手术系统等数字化设备缺口达40%。2022年建成的远程医疗教学平台已连接全县28个乡镇卫生院,实现实时病例讨论。

五、学生培养质量

指标 2020届 2021届 2022届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78% 83% 85%
初次就业率 92% 94% 91%
基层就业比例 89% 87% 82%

近三年毕业生中,78%进入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但流失率呈上升趋势。跟踪调查显示,35%的毕业生在工作3年内转行或离职,主要原因包括薪酬待遇低(62%)、职业发展空间有限(28%)。

六、社会服务能力

  • 继续教育:年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200人次,涵盖急救技能、慢性病管理等课程
  • 技术扶贫:为偏远乡镇卫生院定制“医疗设备操作”“中医适宜技术”专项培训

挑战 应对措施 实施进度
生源质量下降 增设老年护理定向班,提高奖学金额度 已完成2023级招生
启动“临床名师进课堂”计划,联合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培养硕士师资

相较于区域内同类院校,通江卫校在基层定向培养规模上保持领先,但专业多元化程度不及南江卫校。2023年启动的“秦巴山区基层医疗人才订单培养计划”,已与陕西镇巴、万源等地卫健委达成联合培养协议,标志着办学辐射力从县域向跨区域转型。

面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通江卫校正通过“三个转型”谋求突破: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型,从传统护理向康养结合专业群转型,从县域服务向秦巴山区协同发展转型。随着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推进,学校有望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破解师资与设施瓶颈,打造西部基层医学教育标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