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成都旅游职业学院黄龙溪校区是依托千年古镇黄龙溪打造的文旅特色校区,其办学模式深度融合了古镇文化资源与职业教育功能。校区以"古镇+校园"双核驱动为特色,将川西民俗建筑群与现代化教学空间有机融合,形成"前店后校"的产教融合格局。通过与黄龙溪旅游景区管委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了以非遗传承、景区运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近三年累计为文旅行业输送技能型人才超2000人。校区内保留的"三街九巷"传统格局与智慧旅游实训中心形成鲜明对比,既传承了茶艺、竹编等12项非遗技艺,又构建了VR导游模拟、数字文创设计等新型实训场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交叉赋能。
一、历史沿革与区位特征
黄龙溪校区始建于2016年,选址于国家4A级景区核心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校区建筑采用川西民居风格,与古镇环境高度协调,形成"校在镇中,镇在校里"的独特格局。
时间线 | 发展节点 | 建设成果 |
---|---|---|
2016-2018 | 基础建设期 | 完成古建筑改造6处,新建实训楼2栋 |
2019-2021 | 专业深化期 | 开设文旅类专业8个,校企合作单位增至23家 |
2022至今 | 数字化转型期 | 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数字文旅课程12门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校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数字经济"专业集群,形成"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服务创新"两大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包括《川菜非遗技艺》《景区数字化管理》《文化IP开发》等,其中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企共建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特色课程 | 职业认证 |
---|---|---|---|
文化遗产 | 非遗保护与传承 | 蜀绣工艺、传统茶艺 | 工艺美术师 |
旅游管理 | 智慧景区运营 | 游客行为分析、票务系统实操 | 导游资格证 |
数字媒体 | 文旅数字营销 | 短视频创作、直播电商实务 | 新媒体运营师 |
三、师资结构与产学研合作
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78%,聘请非遗传承人12名担任兼职导师。与携程、腾讯文旅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3个,近五年完成横向课题23项,研发文旅科技产品6类。
师资类型 | 人数 | 代表性成果 |
---|---|---|
企业导师 | 15 | 开发《景区危机管理》实训手册 |
非遗传承人 | 12 | 建立蜀派古琴制作技艺课程 |
博士团队 | 23 | 主持文旅部非遗数字化项目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场景
校区建有"三实一虚"实训体系:实体作坊(陶艺、木雕)、实景剧场(川剧变脸表演)、实景酒店(四星级实训基地),以及虚拟仿真导游实训室。其中古镇实景教学区覆盖商业街、码头等8处真实场景。
- 传统技艺工坊:配备蜀绣绷架120台、紫砂拉坯机30套
- 智慧旅游中心:安装全息投影设备8组、AR导览终端50台
- 商业实训街区:设有餐饮、零售等业态实训点28个
五、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推行"学期+景区"交替教学模式,近三年毕业生留川就业率92%,对口就业率85%。与华侨城、川剧院等机构建立订单班15个,毕业生平均起薪高于全省高职平均水平18%。
指标 | 2020届 | 2021届 | 2022届 |
---|---|---|---|
就业率 | 94.3% | 96.1% | 95.7% |
专业对口率 | 81.2% | 83.5% | 84.8% |
创业率 | 5.7% | 6.3% | 7.1% |
六、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年均开展古镇保护讲座15场,培训景区从业人员800人次。建立"非遗少年"研学项目,累计接待中小学生3.2万人次。师生团队参与黄龙溪火龙灯舞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开发VR体验项目5个。
- 完成《黄龙溪商帮文化》等3部专著编纂
- 设计古镇夜间经济方案被政府采纳实施
- 开发古镇AR导览APP获国家版权认证
七、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临古镇商业化与教学纯粹性平衡难题,采取"空间分时管理"措施,教学区域与商业区域实行错峰开放。针对技术迭代压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赴头部互联网企业研修,每年更新20%实训设备。
挑战类型 | 具体表现 | 解决方案 |
---|---|---|
文化冲突 | 商业氛围冲击教学环境 | 划定教学静默区 |
技术更新 | 数字文旅技术迭代快 | 建立企业技术员驻校制度 |
管理协调 | 多主体利益诉求差异 | 成立古镇治理联合委员会 |
八、未来发展规划
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天府文旅创新港",打造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综合体。重点推进三大工程:非遗技艺现代转化工程、景区智慧大脑工程、文旅创新创业孵化工程,力争五年内建成国家级文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四川成都旅游职业学院黄龙溪校区通过创新"古镇+职业教育"模式,成功构建了文化传承与现代服务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其将传统建筑肌理转化为教学资源,把商业街区拓展为实训场域的实践,为文旅类高职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校区正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基地向文旅创新策源地转型,这种以文化为根基、以产业为导向的发展路径,不仅提升了古镇的文化附加值,更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探索出新路径。未来需在保持文化原真性与适应技术变革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持续强化"古镇课堂"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