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矿产技师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技师学院,隶属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立足矿产资源行业,深耕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学院以“厚德强技、笃学践行”为校训,构建了以地质矿产为核心,涵盖机械加工、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办学特色。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与多家央企、省属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超百项,彰显了其在矿产类技工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四川地质技工学校,2006年升格为技师学院,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办学定位聚焦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加工产业链,辐射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地质+技术+智能”的专业布局。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1958年 | 建校,初设地质勘探、钻探专业 |
2006年 | 升格为四川矿产技师学院 |
2013年 | 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2020年 | 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开设25个技师、高级工专业,其中矿产地质勘查、钻井技术、矿物加工等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技能认证”三级架构,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
地质勘探类 | 矿产地质勘查 | 矿床学、勘探技术、GIS应用 |
机械加工类 | 数控加工 | CAD/CAM、精密测量、多轴加工 |
信息技术类 | 物联网应用 | 传感器技术、工业网络、数据分析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3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人,副高级职称9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6%。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与企业联合开发教材27部,拥有专利技术14项。
指标类型 | 数值 | 对比(行业平均) |
---|---|---|
师生比 | 1:15 | 1:18 |
高级职称占比 | 34% | 28% |
企业兼职教师比例 | 22% | 15% |
四、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
学院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包含地质虚拟仿真中心、智能矿山实验室等18个专项实训场。与攀钢集团、中国地质工程集团等企业共建“厂中校”6个,年接收实习学生超2000人次。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2023届毕业生进入国企比例达67%,起薪均值5800元/月。近五年开展社会培训4.3万人次,承接地质勘查、安全监测等横向课题23项,技术成果转化收入超千万元。
六、学生发展与竞赛成果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毕业生获取高级工证书率92%。近三年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竞赛奖项47项,涌现出“四川省技术能手”9人。
七、科研创新与技术服务
设立矿山智能装备研究所,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2项,研发岩心数字化管理系统、井下定位装置等专利产品。为凉山州、甘孜州等地提供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支持,服务覆盖率达全省矿产企业的65%。
八、校园文化与品牌建设
打造“矿韵”文化品牌,建设地质标本馆、矿山文化长廊等育人阵地。通过“技能大师进校园”“企业家大讲堂”等活动深化校企合作,学院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四川矿产技师学院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构建了“政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布局、“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厂”实训模式,为矿产类技工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智能化转型、新兴专业开发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应对资源行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