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铁路高级技工学校是西南地区铁路系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依托中国中铁二局集团办学资源,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核心、覆盖多领域的技能教育体系。学校始建于1974年,历经五次重大扩建,现已形成"中职-高职-国际教育"贯通式培养模式,累计输送技术人才超3.6万人。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学校在产教融合、实训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与全国18个铁路局及30余家轨道交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6%以上。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铁道兵第二师教导队,1984年转制为铁道部属技工学校,2002年划归地方管理后开启集团化办学进程。现隶属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形成"前校后企"的独特办学模式。主体校区占地210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设有轨道交通、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等6大专业群,其中铁道施工与养护、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示范专业。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74-1999 | 铁道兵时期技能培训基地 | 在校生800人 |
2000-2010 | 转制地方院校,申办高职教育 | 在校生突破3000人 |
2011-至今 | 入选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 | 在校生规模达8500人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轨道+智能"专业集群,重点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铁信号维护等特色方向。核心课程实施"项目递进式"改革,将CRH动车组检修、地铁智能调度等实际项目融入教学。近三年开发活页式教材17套,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其中《轨道交通施工测量》课程被行业企业采用为标准培训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
铁道工程 | 线路测量与施工、轨道检测技术 | 高铁精测实训、盾构机操作 |
机车车辆 | 电力机车检修、制动系统调试 | CRH转向架组装、受电弓检测 |
运输管理 | 列车运行图编制、客运组织 | 地铁大客流演练、调度指挥模拟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3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8人,高级讲师占比42%。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每年选派50名教师赴铁路一线挂职锻炼。建有西南最大轨道交通实训中心,配备价值2.3亿元的教学设备,包括CRH3型动车模拟驾驶系统、地铁智能运维沙盘等。与西南交大共建"大师工作室"3个,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涵盖12类岗位的AR/VR实训模块。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推行"1+X"证书制度,毕业生持证率达98.7%。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与成都地铁、重庆轨道等企业共建"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月薪5820元,专业对口率91.3%,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6%。特别是在高原铁路、海外项目等特殊岗位,学校毕业生留存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
年度 | 就业率 | 对口率 | 平均起薪 |
---|---|---|---|
2020 | 96.2% | 89.5% | 5680元 |
2021 | 97.1% | 91.2% | 5930元 |
2022 | 96.8% | 92.1% | 6150元 |
五、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
牵头组建"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职教联盟,与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铁路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承接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培养技术人员326名。引进德国DSB铁路认证标准,开发国际化课程包,实现学分互认。校内设立"中泰高铁学院",采用"0.5+2"培养模式,已输送国际化人才187人。
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建成轨道交通创新创业孵化园,面积达8000平方米,设智能检测、绿色建造等6个创新工坊。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专利27项,在"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奖43项。孵化出"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创业项目,其中"高铁螺栓智能监测系统"已应用于京沪线部分区段。设立双创奖学金,年投入资金超200万元。
七、社会服务与技术攻关
年开展铁路行业培训超1.2万人次,承担川藏线技能提升等重大项目。技术团队参与研发的"高原铁路道岔融雪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青藏线成功应用。与中铁科研院合作开发"BIM+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在成自高铁建设中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监管。疫情期间为老挝中老铁路项目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培训外籍员工450人次。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布局
面对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新趋势,学校正推进三大转型:一是建设"数字孪生校园",投资5000万元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空间;二是深化"岗课赛证"融通,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三是拓展服务面向,筹建"新能源轨道交通学院",布局氢能智轨、智慧车站等新兴领域。未来五年计划实现办学规模翻番,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经过五十年发展积淀,成都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已形成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其"校企共生、育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轨道交通领域建立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随着"交通强国"战略推进,学校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持续巩固其在铁路技能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