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崇州(川文传职院崇州)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崇州(川文传职院崇州)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崇州校区是四川省内唯一以文化传媒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分支机构,依托主校区优质资源,结合崇州地方产业需求,构建了“产教融合、校地共生”的办学模式。校区位于崇州文创核心区,占地约400亩,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沉浸式实训场景,重点培养影视制作、数字媒体、文化旅游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教学-实践-产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参与省级以上文创项目覆盖率超90%,形成“立足成都西部、辐射天府文旅”的办学格局。

四	川文化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崇州

一、地理区位与产业联动优势

崇州校区地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毗邻街子古镇、元通古镇等文旅资源富集区,与崇州影视城、天府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校地企”三角联动。校区半径10公里内覆盖影视拍摄基地、非遗工坊、数字文创园区等30余个实践节点,为学生提供“课堂-片场-项目”无缝衔接的教学场景。

对比维度崇州校区省内同类院校行业标杆院校
区位产业匹配度文旅产业集聚区核心城市边缘或通用园区好莱坞影视基地周边
实践基地密度每平方公里2.3个每平方公里0.7个每平方公里4.1个
产教融合项目数年均86个年均32个年均200+个

二、专业集群与课程体系创新

校区构建“数字文创+传统技艺”双轮驱动专业群,开设影视编导、虚拟影像、蜀锦纹样数字化等特色方向。课程体系采用“三段式”结构:基础课(40%)+项目制课程(35%)+企业定制课(25%),其中《非遗数字化转化》等课程实现AR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教学。

专业领域核心课程技术赋能点就业对口率
数字影视虚拟摄影、LED墙拍摄技术Unreal Engine实时渲染89%
文旅策划景区AR导览设计、文化IP运营Unity三维建模82%
非遗创新蜀绣数字化保护、传统漆艺再造3D扫描+ZBrush雕刻76%

三、师资结构与行业渗透

实施“双师双岗”制度,78名专任教师中,42%来自央视川籍制作团队、腾讯互娱等企业高管,23%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企业导师承担30%实践课程,建立“周一在企、周二在校”的弹性工作制,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

师资类型占比行业经验年限代表成果
企业兼职导师35%平均8.6年参与《哪吒2》概念设计
非遗技艺导师28%平均22年蜀锦纹样数据库建设
海归教师17%平均5.3年VR叙事专利持有者

四、教学空间与技术装备

校区建有“一廊两中心”特色空间:影视长廊(含4K虚拟棚)、数字工坊(动作捕捉+3D打印)、传统工艺中心(蜀绣/唐卡工作室)。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LED虚拟拍摄墙刷新率达7680Hz,动作捕捉系统精度达0.1mm,处于西南地区高职院校前列。

五、学生发展路径多元化

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定向培养”三维成长体系。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42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视制作赛项金奖3项。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培育“青城山VR导览”“道明竹艺数字馆”等项目37个,年营业额超千万项目2个。

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与崇州市政府共建“天府文化数字创新园”,形成“政府搭台-学校研发-企业转化”生态链。重点攻关非遗数字化保护、乡村旅游智慧系统等课题,其中《川西林盘元宇宙展示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奖。

七、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

设立“蜀派园林营造”“川剧数字脸谱”等非遗工坊,开发《灌县古城AR夜游》等沉浸式文旅产品。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大学共建“中欧数字文创中心”,开展线上大师课、联合创作展等跨国项目,年均国际交流学生超百人。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当前面临高端设备维护成本高(年均800万元)、企业项目波动性大(订单完成率79%)、跨学科师资培养周期长(平均需3.2年)等挑战。未来计划深化“AI+文创”专业改造,建设影视元宇宙实验室,目标五年内建成国家级文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四川文化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崇州校区通过精准对接区域文旅产业链,构建了“教学即生产、作品即产品”的特色办学模式。其“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技艺”的实践路径,不仅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新解法,更探索出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范式。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校区在虚拟制作、数字文保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有望成为西部文旅新质人才培养的标杆平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