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职业中学(简称“恩阳职中”)是巴中市恩阳区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自201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致力于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位于恩阳新区核心区域,占地245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8大类15个专业。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与京东、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
恩阳职中以“立德树人、技行天下”为校训,创新推行“模块化教学+岗位轮训”培养体系,形成“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双轨制发展模式。学校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建成“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群,并与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2”中高职衔接项目。2022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其“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在区域经济服务方面,学校累计为本地企业输送技术人才超3000人,参与“乡村振兴技能培训”项目覆盖全区12个乡镇,形成“职教一人、致富一家”的社会效益。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与产业基础,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突破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恩阳职中围绕“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逻辑,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核心的专业集群。目前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15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岗位技能”三级架构,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实践课程占比达60%。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合作企业 |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
---|---|---|---|
加工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 | 比亚迪、中铁重工 | 1200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 | 华为、京东云计算 | 850 |
现代服务类 | 高星级饭店运营、会计事务 | 洲际酒店、四川宏坤会计 | 600 |
二、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8%。通过“校企互聘”机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32人担任兼职教师。2023年数据显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提升至29%,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15%,较2020年增长12个百分点。
年份 | 专任教师总数 | 高级职称占比 | 双师型教师占比 |
---|---|---|---|
2020 | 189 | 22% | 56% |
2022 | 212 | 27% | 65% |
2023 | 215 | 29% | 68% |
三、教学成果与升学就业
学校近三年累计输出毕业生2860人,就业率稳定在98.2%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3%。2023年高考升学班本科上线率37%,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2项,其中“智能制造”项目连续三年入围国赛。
指标 | 2021 | 2022 | 2023 |
---|---|---|---|
毕业生总数 | 890 | 940 | 1030 |
本科升学率 | 22% | 32% | 37% |
12项 | 18项 | 22项 |
四、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7个,开发《智能设备维护》《电商运营实战》等企业定制课程12门。2023年订单班培养规模达450人,占就业学生的38%。合作企业提供奖学金覆盖率达60%,人均实习补贴提升至3000元/月。
五、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
学校实行“军事化+学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德育银行”量化考核系统。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17个。通过“企业导师进校园”“顶岗实习轮换制”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违纪率下降至1.2%。
六、校园基础设施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实训中心8个,实训工位达3200个。图书馆藏书12万册,数字资源覆盖率达75%。2023年新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实现人脸识别考勤、在线教学督导等功能,信息化教学覆盖率提升至85%。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覆盖新型职业农民、企业职工等群体。与恩阳区政府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开发“恩阳芦笋种植”“民宿运营”等特色培训项目,助力当地产业升级。2023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突破300万元。
八、区域竞争力对比分析
与川内同类院校相比,恩阳职中在校企合作深度、县域经济适配性方面优势显著,但在高端设备投入、国际化办学层面仍需突破。例如,其“订单班”覆盖率高于全省中职均值15个百分点,但生均实训设备值仅为成都某国家级示范校的60%。
面向未来,学校需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特色,探索跨区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大数字教育资源投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建设“西部智能制造人才高地”,有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