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其办学模式与教育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该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三大专业集群。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教职工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70%。通过“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的创新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突破65%,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成都机械制造技工学校,2006年经市政府统筹整合优质职教资源组建为现校。作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天府工匠”培养基地,学校确立了“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部”的发展战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标志性成果 |
---|---|---|
基础建设期(1958-2005) | 机械类技工教育积淀 | 省级重点技校认定 |
资源整合期(2006-2012) | 多校合并组建职校 | 国家示范校立项 |
内涵提升期(2013-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 | 全国职业院校百强榜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数字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5个专业获评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基础课程占比30%,专业核心课程占比50%,拓展课程占比20%。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实训室配置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五轴加工中心、智能生产线 | 西门子、一汽丰田 |
数字信息 | 大数据、物联网 | 云计算实训室、网络安全靶场 | 华为、腾讯云 |
现代服务 | 航空服务、电子商务 | 模拟客舱、直播电商中心 | 携程、京东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校企双聘”机制。现有全国职业教育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35%。近三年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省级奖项15项。
四、教学改革实践
推行“岗课融通”教学模式,开发12门省级精品课程。与京东共建“智慧物流”订单班,与西门子合作开发PLC编程实训包。2022年试点“1+X”证书制度,学生获工业机器人操作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2%。
五、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总面积3.2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设备总值1.8亿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引入特斯拉技术标准。与成都经开区共建“厂中校”实践基地,实现“教室-车间”空间一体化。
六、人才培养成效
近三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竞赛获奖127项。2023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达5200元,专业对口率89%。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航工业、京东方、沃尔沃等世界500强企业。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2万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7个。与甘孜州职业学校建立东西协作帮扶机制,输出教学资源包45个。疫情期间开发在线培训课程被纳入“蓉匠云课堂”资源库。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德国TÜV莱茵集团共建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引进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开设“中文+职业技能”海外培训班,为老挝、缅甸等国培养技术人才126名。2022年获批教育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项目校。
通过系统化建设,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已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定位、“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及“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行”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随着“十四五”期间新基建专业群的布局完成,学校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