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奎阁校区占地(广安职院奎阁校区面积)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奎阁校区占地(广安职院奎阁校区面积)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奎阁校区作为川渝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占地规划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校区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奎阁片区,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其中建设用地850亩,绿化及水域面积350亩,整体呈现"山水校园、产教融合"的规划特色。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该校区在空间布局上兼顾教学功能与生态效益,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内,绿地率达45%,形成"三轴两心多组团"的功能结构。校区选址紧邻渠江,依托地形高差构建台地景观,既降低了土方成本,又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广	安职业技术学院奎阁校区占地

一、地理区位与地形特征

奎阁校区地处广安市主城区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43',东经106°48',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约8公里。校区东接奎阁工业园区,西临滨江东路北延线,南望渠江黄金水道,北靠小平故里路。场地原始地形呈现南低北高的梯田状地貌,最大高差达28米,设计团队通过分层台地处理,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依地势错落布局,既减少场地平整工程量,又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体验。

地理要素奎阁校区广安主校区区域平均值
海拔高度245-273米280-290米260-285米
距主城距离8公里3公里10-15公里
周边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服务加工制造

二、用地构成与功能分区

校区用地构成呈现"教学优先、产教融合"特征,具体分为四大功能板块:教学实训区占比45%,生活配套区30%,体育运动区12%,生态缓冲区13%。教学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专业实训基地集中设置,与相邻产业园区形成"校中厂"联动模式。生活区规划建设学生公寓22栋,可容纳1.2万人,配套建设食堂、商业街、创新创业中心等设施。

功能分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
教学实训区380亩180,000㎡0.65
生活配套区255亩210,000㎡0.82
体育运动区144亩45,000㎡0.32

三、建筑规划与空间利用

校区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包含12栋现代化教学楼、8个专业实训中心、4个校企合作基地。建筑群采用"细胞分裂"式布局,通过连廊连接形成整体,既保证功能独立性又提升空间利用率。图书馆作为校园地标建筑,采用双螺旋结构设计,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藏书量80万册,配备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实训楼按照"前店后坊"模式设计,一层设置企业展示区,二至五层为教学实训场所。

四、交通组织与基础设施

校区采用人车分流交通体系,主入口设于西侧滨江路,次入口连接北侧小平故里路。校内规划环形主干道8米宽,支路4-6米宽,停车位按师生总数30%配置,共设置机动车位1800个。公交首末站位于校区东南角,接入3条市政公交线路。地下管网系统采用雨污分流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000吨,海绵城市设施覆盖率达60%。

五、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

校园绿化系统构建"三带六核"结构,沿渠江布置200米宽生态防护林带,内部形成教学区景观轴、生活区休闲轴、运动区活力轴。核心景观区包括中心湖(水域面积8公顷)、校史广场、工匠文化园等节点。植物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乔木占比45%,灌木30%,地被25%,形成四季常绿的植物群落。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绿色设施使径流控制率达到75%。

六、智慧校园与信息化建设

校区部署"云-边-端"三级智慧系统,安装物联网设备2000余个,实现能耗监测、环境感知、安防联动等功能。核心机房面积800平方米,存储容量达2PB,搭建5G+教育专网。教室智能化覆盖率100%,配备交互式大屏、录播系统、远程协作设备。开发校园APP集成门禁、消费、图书借阅等20项功能,日均数据处理量超500万条。

七、产教融合与空间适配

校区规划专门预留200亩产教融合园区,建设"厂-教-研"一体化基地。已引入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共建6个产业学院,实训设备价值达2.3亿元。共享型实训中心采用"双轨制"布局,白天满足教学需求,夜间向企业开放。创新楼设置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测试平台,形成"教学-研发-转化"空间链条。近3年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87个,专利成果转化率达18%。

八、可持续发展与扩建潜力

校区西北侧预留300亩发展用地,可满足未来10年扩容需求。建筑屋顶安装光伏板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500万度。雨水回收系统收集能力达3000立方米/日,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现有空间可支撑在校生规模从1.2万人扩展至1.8万人,教学建筑面积富余量约40%,生活配套设施冗余度30%。根据《广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该校区将逐步发展为川东北职教创新示范区。

通过对奎阁校区占地规划的系统性分析可见,其在空间利用效率、功能复合程度、产教融合深度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多维度对比显示,该校区在建筑密度控制(25% vs 行业平均35%)、绿地率(45% vs 30%)、产教融合用地比例(17% vs 10%)等关键指标上优势明显。但同时也需关注远期交通承载力、能源供应保障等问题,建议加强与区域轨道交通规划衔接,提升分布式能源系统比重,为建设国家级职教高地提供空间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