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遂宁职校专业)

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遂宁职校专业)

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作为四川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三大专业集群。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覆盖第二、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构建了“智能制造+数字服务+文旅融合”的特色专业架构。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模式,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75%,为遂宁市“锂电之都”建设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遂	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

一、专业布局与产业匹配度分析

学校专业设置紧扣遂宁“锂电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形成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三大专业群。其中,新能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直接服务锂电产业链,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专业支撑文旅产业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工业机器人技术则瞄准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

专业群核心专业对应产业领域校企合作企业
先进制造专业群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数控技术应用锂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比亚迪、天齐锂业
现代服务专业群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携程文旅、京东物流
信息技术专业群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华为技术、中国移动

二、重点专业实训资源配置

学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工场+创新中心+虚拟仿真”三位一体实践体系。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配备比亚迪全车型检测设备,电子商务实训室搭建京东校园云仓系统,数控加工车间引入智能生产线,实现“教室-工场-研发中心”空间重构。

专业类别实训室数量设备总值(万元)主要设备型号
智能制造类183200DMG MORI数控加工中心、STC工业机器人
信息技术类122800华为鲲鹏服务器、H3C网络实训平台
现代服务类152600O2O电商模拟系统、VR导游实训舱

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产业需求预警-专业评估-课程更新”的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开展企业用人需求调研,近三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智慧养老等5个专业方向,淘汰文秘、纺织染整等3个传统专业。专业设置与遂宁市“5+N”产业体系匹配度达92%。

调整周期新增专业数撤销专业数企业参与度(%)
2020-2022年5285
2018-2020年3178
2015-2018年2065

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企业实践、国际认证培训等途径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占比达8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比例达45%。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开发模块化课程包,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精准对接。

教师类型人数占比企业实践时长(年)
理论教师12045%0.8
实践指导教师9034%1.5
企业兼职教师4517%3.2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岗课融通”培养模式,构建“基础能力-专项技能-综合应用”三级课程体系。与京东合作开展“电商运营学徒制”试点,实施“1.5+1.5”分段培养;与比亚迪共建“锂电订单班”,开发定制化课程模块,实现招生即招工的培养闭环。

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学制周期就业对口率
现代学徒制京东物流3年94%
订单培养比亚迪2.5年91%
工学交替天齐锂业3.5年88%

六、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

构建“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学生可考取新能源汽车维修、电子商务运营等12类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近五年X证书获取率达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证书类别对应专业年均获证人数通过率(%)
新能源汽车维修汽车制造与检测12089
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9583
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电技术应用8081

七、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

建立就业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对毕业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职场发展监测。数据显示,专业技术岗位晋升速度较传统岗位快1.2倍,平均薪资增长曲线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本地就业学生中,62%进入规模以上企业,23%实现自主创业。

指标维度2022届2021届2020届
初次就业率(%)98.397.696.8
专业对口率(%)89.586.283.7
起薪均值(元)482045604380

八、专业建设成效与社会认可

学校获评四川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12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企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4.6%的合作单位认可毕业生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荣誉类别获得时间授予单位关联专业数
国家实训基地2021年教育部6
省级示范专业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4
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

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通过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需进一步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在智慧养老、数字经济等领域拓展新兴专业,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适配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