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大竹县职业中学作为川东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2018年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发展态势。据公开信息显示,该校当年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人,开设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现代农业等12个重点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0%。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至78%,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与本地工业园区形成深度联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同时依托扶贫专项计划覆盖建档立卡学生300余人,展现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一、办学基础与规模扩张
2018年学校占地面积达210亩,建筑面积较2017年新增1.8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突破8000万元。通过"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验收后,形成"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其中校本部承担学历教育,分校区专注技能培训。当年招收全日制新生1486人,较上年增长12%,学籍注册率达98.7%,在川东北地区中职院校中位列前茅。
年份 | 在校生总数 | 年度招生数 | 毕业生数 |
---|---|---|---|
2016 | 3285 | 1242 | 863 |
2017 | 3762 | 1345 | 987 |
2018 | 4120 | 1486 | 1054 |
二、专业结构调整与特色发展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专业集群,停招传统服装设计专业,新增无人机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等前沿方向。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通过省级评估,建成"精密模具制造"特色实训基地。农业类专业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开发"智慧农业物联网"课程模块,与当地农企共建实训农场3个。
专业类别 | 2018年招生数 | 对口就业率 | 校企合作企业数 |
---|---|---|---|
信息技术类 | 328 | 97.2% | 8 |
加工制造类 | 415 | 95.8% | 12 |
现代农业类 | 217 | 92.5% | 5 |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通过"名师引进+企业特聘"机制,当年新增研究生学历教师9人,聘请行业专家16人担任兼职教师。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选派28名骨干教师赴德国参加智能制造研修。双师型教师中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者占比达65%,较2017年提升8个百分点。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与蜀丰机械、川环科技等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开发"模块化+学分制"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12项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建立"1+X"证书制度试点,300余名学生获得工业机器人操作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五、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与大竹经开区共建"园校互动"平台,承接园区企业员工培训2300人次。引企入校设立"共享实训中心",设备由企业提供并定期更新。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获得省级双创大赛银奖。
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累计培训873人次,覆盖全县21个乡镇。承办"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帮助132名贫困家庭子女实现就业。开放实训基地资源,为周边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课程48场次,参与学生达3200人。
七、信息化建设进展
投入380万元建成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开发移动学习APP,上线专业课程资源260门。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3间,机械加工专业率先应用AR技术辅助教学。师生数字素养测评达标率从62%提升至89%。
八、质量监控与效益显现
建立"三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企业满意度达91.5%。毕业生平均起薪较上年提高18%,技术岗位晋升周期缩短30%。学校获评"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带动县域职普比优化至3.8:6.2,服务地方经济效能显著增强。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2018年大竹县职业中学在规模扩张、内涵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和扶贫攻坚方面形成特色经验。但同时也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新兴专业师资储备不足等挑战,需在数字化转型和跨区域合作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