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龙泉驿社区教育学院(龙泉驿社教学院)

成都龙泉驿社区教育学院(龙泉驿社教学院)

成都龙泉驿社区教育学院是成都市东部重要的社区教育机构,依托龙泉驿区“汽车之城”“桃花之乡”的区域特色,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学院以“服务产业、赋能社区、传承文化”为核心定位,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资源,形成“学历教育+社区培训+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截至2023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超50万人次,重点打造“汽车产业技能提升”“非遗工匠培养”“智慧养老”等特色项目,成为四川省社区教育示范标杆。其发展模式不仅响应国家终身教育政策,更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与居民生活诉求,探索出“产教融合型社区教育”的新路径。

成	都龙泉驿社区教育学院

一、办学定位与服务范围

学院以“立足龙泉、辐射成都、服务城乡”为宗旨,覆盖龙泉驿区12个街道、87个社区,服务常住人口约134万(含外来务工人员38万)。

核心指标数据对比(成都市平均水平)
覆盖区域面积558平方公里420平方公里
年培训规模6.8万人次5.2万人次
企业合作数量127家(含一汽丰田等)85家

相较于成都市其他社区学院,其服务区域产业集中度更高(汽车制造业占比38%),外来务工人员占比更大(28%),需同时满足产业工人技能升级与市民素养提升的双重需求。

二、课程体系与特色项目

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职业技能类(占比45%)、文化素养类(30%)、兴趣生活类(25%)。

课程类型代表性课程2023年参与人次
职业技能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仓储管理29,800
文化传承桃花刺绣、洛带客家舞15,600
社区治理智慧养老管家、网格员实务8,400

特色项目包括“东进工匠计划”(联合职业院校培育技术人才)和“桃文化研学”(开发非遗课程23门),其中“汽车装配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被纳入成都市产业人才培育库。

三、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专兼结合”模式,专职教师82人(高级职称35%),兼职专家库含127人(企业技术骨干占40%)。

师资类型人数职能分布
专职教师82课程开发、教学管理
企业导师56技能实训、顶岗指导
非遗传承人21文化课程教学

对比同类机构,其企业导师占比更高(达36%),且实行“双师认证制”(企业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确保课程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

四、学员构成与需求分析

学员中45-60岁群体占比58%,外来务工人员占比24%,青少年(12-18岁)占比18%。

学员类型学习目标2023年增长率
产业工人技能证书考取22%
退休人员兴趣社交15%
青少年非遗技艺学习38%

调研显示,73%的学员希望通过学习增强就业竞争力,61%的老年学员关注健康养生课程,反映社区教育需兼顾“生存需求”与“品质需求”。

五、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

构建“政-企-校-社”四方联动机制,与四川大学、省农科院等签订合作协议16项,共建实训基地9个。

合作主体资源投入成果案例
政府部门年度专项经费280万元“社区养老护理站”建设
龙头企业设备捐赠价值1200万元一汽丰田培训中心共享
高校资源师资共享、课程开发川大“乡村振兴”课程落地

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实现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推动126名学员完成学历提升。

六、办学成效与社会影响

近五年累计培养高级技工4300人,助力37家企业通过技能人才认定。文化类课程带动“桃花节”游客量增长18%。

成效维度数据指标行业对比
就业关联度培训后就业率71%成都市平均58%
文化传播非遗课程覆盖23万人同类机构平均11万
社区参与志愿者注册率34%全国平均25%

典型案例包括“汽车智造人才班”学员张某某获省级技能大赛金奖,“洛带客家山歌”入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七、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面临资金依赖财政(占比82%)、师资流动性高(年流失率17%)、数字化资源不足(仅覆盖43%课程)等问题。

核心问题解决措施阶段性目标
资金结构单一引入企业冠名课程2025年商业资金占比提至20%
师资稳定性实施“银龄教师”计划返聘退休技师30名/年
数字化转型开发VR实训平台2024年完成50门课程数字化

计划通过“课程众筹”“资源置换”等方式降低对财政的依赖,同时加强与东部新区的功能协同。

八、未来发展路径

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拟建设“汽车+智造”产教融合园区,打造川渝社区教育联盟。重点推进三项工程:

  • “技能驿站”覆盖全区工业园区
  • “家庭学习中心”数字化平台建设
  • “国际工匠交流”项目(对标德国双元制)

预计到2027年,年培训规模突破10万人次,形成“西部社区教育创新示范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