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首个“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作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服务产业、引领发展”为核心使命,紧密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构建专业体系,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特色模式。学院现开设覆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7个专业大类的40余个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拥有“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实训平台8个。通过深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与华为、西门子、京东方等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成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4年创建的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0年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当前定位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高职院校,聚焦“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构建“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布局。
关键节点 | 事件描述 |
---|---|
1954年 | 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成立 |
2004年 | 升格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0年 | 获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
2019年 | 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形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获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立项。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教学。
专业类别 | 国家级骨干专业 | 省级重点专业 | 校企合作专业 |
---|---|---|---|
装备制造类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数控技术 | 智能焊接技术(与一汽丰田共建) |
电子信息类 | 应用电子技术 | 物联网技术 | 集成电路封装(与京东方联合培养) |
数字经济类 | 大数据与会计 | 电子商务 | 跨境电商(与阿里巴巴合作)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58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2%,副高以上职称占35%。建有“四川省智能制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6.8万平方米,设备价值2.3亿元,涵盖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
指标 | 成都工业职院 | 四川工程职院 | 泸州职院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82% | 76% | 68% |
省级教学团队 | 5个 | 3个 | 2个 |
实训设备总值(亿元) | 2.3 | 1.8 | 1.2 |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构建“园校互动”生态,与成都经开区、高新区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引企入校设立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华为ICT学院等实体平台。推行“现代学徒制”,近三年订单培养学生超1500人,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5%,获授权专利187项。牵头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年培训企业员工超2万人次。开发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标准成为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依据。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85%,主要流向制造业(42%)、信息技术服务业(28%)。2023届毕业生平均起薪5280元,高于四川省高职平均水平12%。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年均落地50+,获“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1项。
七、国际化办学
与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展“2+1+1”双学位项目。开发国际认证课程12门,招收“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120人。承接商务部“发展中国家职业技能提升”项目,培训海外学员300余名。
八、校园文化与基础设施
主校区占地1200亩,建有标准化运动场、智慧图书馆(藏书80万册)及“工业文化长廊”。推行“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设立“大国工匠工作室”6个,年举办技能竞赛活动40余场,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年均突破200项。
作为四川省高职教育的标杆院校,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精准专业布局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了“产业需求牵引、校企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建设经验,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区域职教集团联动,深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专业升级,以应对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