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广汉校区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西南地区的重要职业教育基地,自2004年迁建以来,依托航天产业资源与德阳区域经济优势,形成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校区位于广汉市中山大道南二段1号,占地368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开设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26个高职专业。校区以“航天工匠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了“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与京东方、四川九洲等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其中航天特种加工、航天电子装配等实训室具备行业领先水平。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70%以上进入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校区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四川航天工业学校,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确立“航天特色、智能制造”办学方向。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直属高校,承担着为航天军工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深度融入成德绵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形成“军工+民用”双核驱动模式。
关键指标 | 广汉校区 | 龙泉校区 | 行业平均水平 |
---|---|---|---|
占地面积 | 368亩 | 280亩 | 245亩 |
航天类专业占比 | 65% | 42% | 30% |
实训设备总值 | 1.2亿 | 8000万 | 6500万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校区构建“航天+智能”专业集群,重点打造飞行器制造技术、航天电子技术等核心专业。实施“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基础层开设航天概论等通识课程,强化层引入航天精密加工实训,拓展层开展航天企业定制培养。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职业证书获取率 |
---|---|---|---|
航天制造类 | 飞行器制造技术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 | 98.2% |
电子信息类 | 航天电子技术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 96.5% |
智能装备类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四川智造联盟 | 92.8%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校区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组建由航天高级工程师、技能大师构成的兼职教师库,承担30%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近三年获省级以上教研课题23项,开发航天特色教材15部。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体系
校区建有航天特种加工工艺中心、航天电子产品检测中心等8大实训基地。创新“四真三化”实训模式(真实项目、真实岗位、真实流程、真实评价;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共建航空零件数字化制造实训平台。
实训类型 | 设备数量 | 覆盖专业 | 企业参与度 |
---|---|---|---|
航天精密加工 | 87台套 | 飞行器制造等5个专业 | 全程指导 |
航天电子装调 | 63台套 | 航天电子等4个专业 | 联合考核 |
智能检测维修 | 58台套 | 机电一体化等6个专业 | 项目支持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实施“航天雏鹰”成长计划,建立职业发展档案跟踪系统。近五年毕业生进入航天科研院所比例达28%,在川内军工企业就业稳定率超90%。2022届毕业生平均起薪5680元,高于四川省高职平均水平18.7%。
六、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校区年均开展航天技术技能培训超3000人次,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单位定制培训方案。与德国SBA航空学院共建“中德航天智能制造中心”,开发国际化课程标准12项,接收“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年均增长15%。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
推行“航天素养”学分制,将6S管理、质量意识纳入日常考核。建成航天文化主题公园,设置钱学森纪念馆等文化阵地。学生公寓配备智能家居系统,食堂引入航天食品营养标准,文体活动中心可同时容纳2000人活动。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布局
面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变革,校区正推进“航天+”专业群升级,计划三年内投入1.5亿元建设航天数字孪生实训中心。与绵阳中国科技城深化合作,筹建航天产教联合体,力争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5%以上。
四川省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广汉校区通过二十年的深耕细作,已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范式。其以航天产业链为导向的专业布局、军地协同的育人机制、对标军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为国防科技工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更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随着“航天强国”战略的推进,校区在智能制造、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拓展,以及国际化产教合作的深化,将持续巩固其在行业高职教育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