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农业学校(南充农校)

南充农业学校(南充农校)

南充农业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26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使命,形成了鲜明的农业特色与产教融合优势。学校历经百年发展,从私立储英农职校演变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构建了涵盖种植、养殖、加工、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体系,累计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超5万名。其“前校后场”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合作社联动,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衔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出显著的社会价值。

南	充农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26年创建的私立储英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川北区南充农业学校。200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20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办学定位聚焦“农业产业链中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推广”三位一体架构。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成果
初创期(1926-1950)私立储英农职校成立,开设作物栽培、畜牧养殖专业培养农业骨干300余人,获国民政府嘉奖
国营化阶段(1950-2000)更名为南充农校,增设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专业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建成省级重点专业2个
新时代转型(2001-至今)开展现代农业学徒制试点,建设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立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开发虚拟仿真课程12门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X”复合型专业集群,形成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物联网应用技术三大核心专业群。其中,畜牧兽医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参与教育部“1+X”证书试点。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界拓展”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主干课程职业资格证书
种植技术类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植物生理学、无土栽培技术、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指导员
养殖技术类畜牧兽医、特种动物养殖动物病理学、养殖场设计与管理、宠物诊疗技术执业兽医资格证、畜禽繁殖工
信息技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农业大数据传感器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分析、智能农机装备操作无人机驾驶员、农业信息员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62%。建有“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心,聘请企业技术骨干42人担任兼职教师。教学资源方面,拥有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团队,开发校本活页式教材28套,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4间。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代表成果
正高级职称2714.4%主持省级课题6项,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双师型”教师13672.7%持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指导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7项
企业兼职教师4222.4%来自农牧集团、电商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

四、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四级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专项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毕业后跟踪培养。校内建有占地3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包含智能温室、标准化养殖场等12个实训场所;与新希望六和、通威股份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56个。

五、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9.6%,创业率7.3%。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次,技术帮扶覆盖川陕甘30余个县市。创新“学校+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在凉山州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2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六、信息化建设与国际化探索

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开发“云上农校”APP集成在线学习、虚拟仿真、质量监控功能。与泰国清迈皇家大学合作开展“中文+农业技术”留学项目,接收老挝、缅甸留学生47人,输出农业国际标准课程包。

七、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

推行“耕读文化”育人工程,建设农耕文化长廊、二十四节气观测园等文化载体。组建“乡村振兴”宣讲团,年开展下乡技术服务超200场次。学生社团中“现代农业创客社”孵化创业项目17个,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农业产业升级加速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双重压力。学校规划实施“五大提升计划”:专业群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精准度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资源开发标准提升、国际合作层次提升、社会服务品牌影响力提升。

南充农业学校通过百年积淀形成的“农科教结合”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释放能量。其“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模式,为西部地区农业职业院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数字农业人才培养、农业芯片技术研发等前沿领域突破,方能实现从技能型向创新型院校的跨越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