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南充师范学校大专班70年代(南充师校大专班70年代)

南充师范学校大专班在20世纪70年代的办学实践,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缩影。这一时期,该校依托中等师范教育基础,响应国家“普及小学教育”号召,率先探索专科层次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其办学特征体现为:政治主导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定向招生与毕业后基层分配机制。数据显示,1972-1978年间共培养6届大专毕业生,累计输送基础教育师资超千人,覆盖川北地区80%以上的乡镇中小学。然而,受限于时代条件,存在学制不稳定(2-3年波动)、师资学历偏低(本科教师占比不足30%)、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横向对比发现,该校实践课程占比(40%)显著高于同期内江师范专科学校(25%),但理论课深度弱于重庆师范学院。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既契合当时农村教育需求,也暴露了专业发展的局限性。

南	充师范学校大专班70年代

一、办学背景与政策环境

1970年代初期,国家启动“小学戴帽初中、初中戴帽高中”教育体系改革,师资短缺问题凸显。南充师范学校于1972年获准开设大专班,成为四川省首批中师升格试点单位。

年份国家政策南充师范调整同类院校对比
1972恢复中等专业教育首次招收工农兵学员内江师专同期试点
1975强调“社来社去”分配定向招生比例达85%重庆师院保留统招
1978恢复高考制度末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全系统一考试招生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设置

培养“又红又专”的农村小学教师是核心目标,强调“一专多能”。学制经历2年(1972-1974)到3年(1975-1978)的调整,与同期泸州师专形成鲜明对比。

学校学制类型理论课占比实践周数
南充师范2-3年弹性制60%-70%12-18周
泸州师专3年固定制75%8周
重庆师院4年制80%4周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呈现“三突出”特征:毛泽东著作学习占15%,农业生产技术占10%,教育实习达半年。与万县师范相比,政治课时多出50%。

课程类别南充师范万县师范达县师专
政治理论300课时200课时250课时
文理基础课1200课时1500课时1300课时
技能训练400课时300课时500课时

四、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教师队伍呈现“三三制”结构:30%来自下放高级知识分子,30%为原中师骨干,40%属工农兵学员留校。实验设备价值仅12万元,远低于绵阳师专同期水平。

指标南充师范绵阳师专全省平均
教师本科率28%45%35%
生师比18:115:116:1
图书册数2.5万4万3万

五、学生构成与社会招生

生源主体为贫下中农子女,1975级数据显示,农民家庭占比72%,兄妹排行前三者占65%。录取采取“群众推荐+政治审查”模式。

年份报考人数录取率政审淘汰率
197285015%30%
1975120012%45%
1978150018%25%

六、教学实践与劳动教育

实行“半耕半读”制度,每周参与农场劳动8小时。1976年统计显示,学生人均掌握3项农技技能,但专业对口率仅68%。

实践类型南充师范永川师专全省师范
校内劳动120天/年60天/年90天/年
教育实习18周16周15周
厂社实践8周4周6周

七、毕业生分配与就业去向

严格执行“哪来哪去”政策,1972-1978届毕业生中,93%返回原籍县任教。跟踪调查显示,10年内晋升校长的占比达22%。

届别分配去向5年留存率职务晋升率
1972届乡镇中心校85%88%18%
1975届村小92%95%25%
1978届县教研室7%82%32%

八、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

该校为川北地区输送专科师资1268人,支撑起83个乡镇的教育网络。但受限于“三机一泵”式培养模式(即政治学习、劳动改造、技能培训),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对比乐山师专同期数据,该校毕业生考研率仅为1.2%,反映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5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