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资阳师范学校有些什么专业(资阳师范专业有哪些)

资阳师范学校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师范教育底蕴的职业院校,其专业设置始终围绕基础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展开。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传统优势,同时积极拓展非师范类专业,形成“师范+职业”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截至2023年,共开设18个中职专业,涵盖教育类、艺术类、信息技术类、管理服务类等多个领域,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布局既保留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等经典师范专业,又新增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等新兴专业,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资	阳师范学校有些什么专业

从专业结构来看,学校60%的专业聚焦师范教育,构建了从早教到高中阶段的完整师资培养体系;40%的专业对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需求,形成“教育+技术”的特色发展路径。各专业均配备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其中舞蹈教育专业拥有省内领先的形体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与京东集团共建产业学院。这种“师范底色+职教特色”的双轨模式,既保障了基础教育人才供给,又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专业体系架构与历史沿革

学校专业建设历经三个阶段:1958-1998年以初级师范教育为主,开设语文、数学等基础文理学科;1999-2015年转型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增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2016年至今升格为综合性师范院校,新增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前沿专业。当前形成“教师教育+现代服务+智能制造”三大专业集群,其中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三个专业入选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集群代表专业开办时间省级认证情况
教师教育类学前教育、语文教育1985年省级示范专业
现代服务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2008年市级重点专业
智能制造类汽车运用与维修、物联网技术2020年校企共建专业

二、师范类专业深度解析

作为学校核心优势领域,师范类专业占比达58%,构建了覆盖0-18岁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行“理论+艺能+实践”三维培养模式,建有仿真幼儿园实训室;语文教育专业侧重经典诵读与新媒体融合教学能力培养;英语教育专业与外教机构合作开展沉浸式教学。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92%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职业证书升学方向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保育员资格证早期教育专科
数学教育数学建模、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资格证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音乐教育声乐技巧、钢琴即兴伴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音乐学专升本

三、非师范类专业特色分析

学校紧贴成渝经济区产业需求,重点建设智能装备、数字商贸等专业群。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比亚迪共建实训中心,实施“双导师制”;电子商务专业打造直播电商实训基地,引入真实项目教学。2022年数据显示,非师范类专业初次就业率达94.7%,平均月薪较三年前提升37%。

专业类别典型岗位合作企业技能证书
信息技术类网络运维工程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CIA认证
财经商贸类会计专员用友网络科技初级会计职称
交通运输类汽车检测技师吉利汽车集团二手车评估师

四、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学校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协同育人模式,与67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行“学期轮换制”,学生半年在校学习理论,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旅游专业与华侨城集团共建“景区服务订单班”,课程由企业导师定制。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教材12本,共同申报专利4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入超200万元。

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设立“双创学院”统筹创新教育,构建“基础启蒙-专项培训-实战孵化”三级体系。开发《创新思维》《商业路演》等8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3000㎡创客空间。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3项,孵化实体项目17个,其中“智慧农业植保机器人”项目已入驻高新区科创园。

六、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泰国清迈大学、韩国又石大学建立交换生项目,开设“国际幼教双语班”,引进雅思英语课程。2022年启动“中文+职业技能”海外推广项目,为东南亚国家培训跨境电商人才23名。目前国际班学生占比达8%,海外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5%左右。

七、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126人,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18个。2023年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主持省级课题研究9项,出版新型活页式教材5部。

八、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

建立“三维四阶”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考核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环节实施闭环管理。每年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动态调整招生专业。近两年撤销服装设计等3个就业率低的专业,新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2个紧缺专业,专业结构优化率达15%。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资阳师范学校形成了“师范为基、职教为翼、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专业的交叉融合,二是加强与本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对接,三是探索中高职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既能保持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又能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84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