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西昌中等师范学校(西昌中师)

西昌中等师范学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具有代表性的中等师范教育机构,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位于西昌市,依托凉山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区域教育需求,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生规模约3200人,专任教师180余人,开设12个专业方向,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领域。其毕业生遍布凉山州及周边地区,为基层教育输送了大量师资,尤其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乡村教师补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	昌中等师范学校

学校硬件设施完善,建有数字化教学楼、实训中心及民族艺术展厅,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40余所中小学建立实习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民族地区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项目”,显著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并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师范院校转型趋势,学校也面临专业结构单一、生源竞争加剧等挑战,需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与特色化发展路径。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西昌中等师范学校前身为“西昌师范学校”,2000年更名为现名,2015年被评定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以“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宗旨,重点培养适应山区、彝汉双语教学的师资。

时间 关键事件 发展目标
1978-1999年 初创阶段,以基础文理学科为主 解决凉山州师资短缺问题
2000-2010年 增设音体美专业,推行双语教学 强化民族教育特色
2015年至今 获评省级示范校,开展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化师范职教体系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26%。对比同类学校,其“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高级职称比例略低于全国示范校平均水平。

指标 西昌中等师范学校 四川某市级师范学校 全国示范校均值
师生比 1:18 1:15 1:16
高级教师占比 38% 45% 42%
双师型教师比例 62% 50% 55%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共设12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彝汉双语教育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文化课、技能课和实践课三类,实践课程占比达40%。

专业类别 重点专业 核心课程 技能证书通过率
学前教育 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 95%
双语教育 彝语口语、双语教学法 88%
艺术教育 声乐、民族舞蹈编排 82%

四、学生培养与就业情况

学校近五年平均就业率为92.3%,主要就业方向为凉山州公立幼儿园、乡镇小学。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模式,70%毕业生服务于民族地区。

年份 毕业生总数 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2019 620 91.5% 68%
2020 580 93.2% 72%
2021 610 92.8% 70%

五、校园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有省内首个“民族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室”。对比同类学校,其生均教学设备值较高,但数字资源库规模较小。

指标 西昌中等师范学校 川内同类学校A 川内同类学校B
生均面积 26.8㎡ 22.5㎡ 24.0㎡
实训室数量 28个 20个 25个
数字资源量 12TB 18TB 15TB

六、社会服务与民族教育贡献

学校承担凉山州60%的教师国培计划,年培训在职教师超2000人次。其“双语教材研发中心”已出版彝汉对照教材27种,覆盖全州80%双语学校。

  • 年开展教育扶贫项目5-8个,惠及偏远山区学生3000余人
  • 与12个县市政府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年输送教师400名
  • 非遗传承课程(如彝绣、口弦)纳入选修课体系

七、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面临生源质量下滑(近三年录取分数线下降12%)、专业同质化(与综合性高中相比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未来拟通过以下路径突破:

  1. 深化产教融合:与本地文旅企业合作开发“民族艺术+职业教育”课程
  2. 拓展教育层次:申办五年制大专班,探索“3+2”升学模式
  3.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民族教育云平台,开发在线双语教学资源库

八、区域影响力与行业地位

作为凉山州基础教育人才供给的核心基地,学校在民族地区教育生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双语教师培养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成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标杆案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689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