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汶川县威州镇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汶川威州民族师范)

汶川县威州镇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要的基础教育机构,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使命。该校始建于1978年,历经多次重建与改革,现已发展成为以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师范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约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245人,覆盖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艺术等专业方向。学校始终坚持"双语双文化"教学特色,构建了藏汉双语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配备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先进设施。

汶	川县威州镇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从区域教育布局来看,该校是汶川县基础教育的核心支撑点,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传承非遗文化、推动教育扶贫等多重职能。近年来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与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形成"3+2"中高职衔接办学体系。在2022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中,该校位列同类学校前三位,其"民族艺术进课堂"项目获教育部创新案例奖。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时期重大事件发展特征
1978-1998建校初期,设立师范中专班基础文理学科为主,双语教师培养雏形
1999-2008灾后重建,校舍全面升级增设艺术教育专业,引入远程教育资源
2009-至今创建省级重点师范学校开展"非遗传承+现代师范"特色办学

二、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类别人数占比特殊资质
专任教师11278.4%双语教学资格证持有率82%
特级教师96.4%含3名省级骨干教师
民族教师6746.7%精通藏羌双语教学

三、学生构成与升学情况

学年在校学生数藏族学生占比本科升学率
2020-2021118268.5%41.2%
2021-2022124570.3%45.7%
2022-2023130871.8%48.3%

四、课程体系特色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基础课程采用部颁标准,民族文化课程包含藏文书法、羌绣工艺等非遗项目,实践课程设置高原农牧区教学实训模块。特别开设《藏羌文化概论》《民族教育心理学》等特色必修课,开发校本教材12套,其中《大禹文化与地域认同》获四川省优质校本课程一等奖。

五、硬件设施配置

  • 教学设备:配备智能交互平板85台,数字化实验室4间,民族乐器实训室2间
  • 生活设施:建成民族特色宿舍楼3栋,清真食堂2个,图书藏量达6.8万册
  • 信息化:建成县域首个5G智慧校园,开发双语教学资源库(含1200课时视频)

六、教育成果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累计培养毕业生2300余人,其中83%扎根民族地区教育一线。学校牵头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教育联盟",开发《羌寨生态保护》校本课程。2022年完成"国培计划"教师轮训1200人次,为牧区学校输送顶岗实习生286名。其"藏羌双语教师工作坊"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七、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挑战领域具体表现应对措施
生源质量优质生源外流率年均3.2%设立"雪山雄鹰"奖学金计划
师资稳定年均流失率8.7%实施"安居工程"提供教师公寓
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建立"活态传承"大师工作室

八、区域教育网络中的角色

作为阿坝州北片区教育枢纽,该校承担着三项核心功能:一是民族地区教师培养基地,年均输出新教师200余名;二是民族文化传播中心,开发《格萨尔王史诗》等数字课程资源包;三是教育扶贫示范窗口,通过"飞地班级"模式帮助高原牧区学生适应现代教育。其"校-村-家"协同育人机制被写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白皮书》。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汶川县威州镇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深化"双语双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高原医学等特色专业建设;构建"5G+非遗"数字化传承平台,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完善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稳定性。该校的发展经验对川西藏区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805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