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综合评述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并于2001年由原达县教育学院、达州卫生学校、达州农业学校、达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四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拥有徐家坝和韩家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15亩,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6000人,教职工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20%,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近30%,具备较强的教学与科研实力。
作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该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医学、农业、教育等专业方向形成了特色培养体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推行现代学徒制和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与地方产业深度对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2025年招生简章显示,学校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布局,强化了产教融合,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一、学校性质与办学资质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教育厅,办学层次为高职专科。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是四川省职教工作先进单位,其颁发的学历证书受国家认可。
二、2025年招生简章核心分析
-
招生代码与计划
学校报考代码为5153,2025年高职单招计划覆盖医学、教育、农业、机电等多个领域,招生规模稳定在省内前列。 -
校区分布与录取规则
主校区位于达州市通川区韩家坝犀牛大道书山路1号(西南职教园区),徐家坝校区为辅助教学区。录取实行“学校负责、考试院监督”的远程网上录取模式,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
特殊专业要求
助产专业建议男生慎报;师范类专业需符合教师资格体检标准,非师范类则按高考体检标准执行。
三、学校基础概况
-
历史沿革
学校由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来,依托达州卫生学校、农业学校等传统优势资源,逐步发展为综合性高职院校。 -
硬件设施
韩家坝校区占地770亩,教学实训设备总值超亿元,建有标准化护理实训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 -
师资力量
现有正高职称教师28人、副高职称155人,博士12人,硕士222人,并拥有全国教指委委员等高层次人才。
四、优势专业设置解析
-
医学类专业
护理与临床医学为省级重点专业,依托达州卫生学校的传统优势,与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 -
教育类专业
学前教育为特色方向,享受教师资格证免试认定政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5%以上。 -
农业与机电类
现代农业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入选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结合达州农业大市定位,为乡村振兴输送技术人才。
五、达州市同类型学校对比分析
表1:办学基础信息对比
学校名称 | 办学性质 | 成立时间 | 校区面积(亩) | 在校生规模 | 特色项目 |
---|---|---|---|---|---|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2001年 | 915 | 16000+ | 1+X证书试点、现代学徒制 |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 公办 | 2018年 | 600 | 5000+ | 中医药特色专业群 |
达州技师学院 | 公办 | 1985年 | 300 | 4000+ | 技能大赛基地、校企合作 |
达州水电学校 | 公办 | 1979年 | 200 | 3000+ |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 |
达州财贸学校 | 公办 | 1965年 | 150 | 2500+ | 会计与电子商务 |
表2:专业竞争力对比
学校名称 | 优势专业领域 | 省级以上重点专业数 | 产教融合合作企业 |
---|---|---|---|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 医学、教育、农业 | 8 | 50+ |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 中医药、康复技术 | 3 | 20+ |
达州技师学院 | 机械制造、汽车维修 | 2 | 15+ |
达州水电学校 | 水利工程、建筑技术 | 1 | 10+ |
达州财贸学校 | 会计、电子商务 | 1 | 10+ |
表3:就业与升学数据对比
学校名称 | 平均就业率 | 专升本率 | 校企合作就业占比 |
---|---|---|---|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 93% | 25% | 40% |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 88% | 15% | 30% |
达州技师学院 | 85% | 10% | 50% |
达州水电学校 | 82% | 8% | 35% |
达州财贸学校 | 80% | 5% | 25% |
六、竞争优劣势总结
-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优势
- 学科门类齐全,医学、教育、农业等领域具备省内竞争力;
- 师资力量雄厚,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30%;
- 政策支持显著,入选省级示范校和高水平培育单位。
-
同类学校短板
-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专业覆盖面较窄,新兴学科建设滞后;
- 技师学院与财贸学校升学通道有限,制约学生长远发展;
- 水电学校硬件设施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现代技术教学需求。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