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江经开区技工学校是四川省内江市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模式,构建了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联动”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通过引入企业标准、共建实训中心、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实现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本地产业匹配度达85%,成为川南地区产业技术人才供给的重要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内江经开区技工学校前身为1985年设立的内江市机械技工培训班,2012年经省级部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技工学校,2018年迁入现址并纳入经开区产教融合园区规划。学校定位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支撑内江制造强市”,重点面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5-2011 | 机械技工短训班→市级重点技校 | 年培训量不足500人 |
2012-2017 | 升格全日制技校/省级示范校建设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8至今 | 新校区启用/产教融合深化 | 实训设备价值超8000万元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个二级学院,开设23个技工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选修”架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达4:6,引入德国“双元制”评价标准。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校企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运维 | 曲轴传感器、中车集团 |
电子信息 | SMT工艺、物联网应用 | 明创科技、雄富光电 |
现代服务 | 电商运营、智能仓储 | 顺丰物流、拼多多川南仓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企业兼职教师库储备专家92人。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交替培养机制,形成“理论教学-生产指导-技术研发”复合能力。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企业 |
---|---|---|---|
理论型教师 | 65 | 34.7% | — |
实践指导教师 | 122 | 65.2% | 汉舟重工、长川科技 |
企业特聘专家 | 92 | — | 华为内江基地、天齐锂业 |
四、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学校建有“厂中校”“校中厂”两类实训场所,总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与汉能控股共建的光伏组件实训中心,设备投资超2000万元,实现“生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 智能化实训室:覆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前沿领域
- 企业实训基地:包含曲轴传感器生产线(真实产能30%)
五、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学校构建“四阶递进”产教融合体系: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学习→三年级顶岗实训→毕业后定向就业。与明创科技合作开展“电子设备检测”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率达75%。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培养成果 |
---|---|---|
订单班 | 雄富光电、顺丰物流 | 年输送400+技术工人 |
汉舟重工、天齐锂业 | 完成技改项目17项 | |
新型学徒制 | 华为内江基地 |
建立“三维度”评价体系:知识技能考核(40%)+岗位适应力评估(30%)+职业素养测评(30%)。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月薪达4870元,专业对口率89.6%。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1.2万人次,承接政府补贴项目占比65%。为内江表面处理产业园定制电镀工专项培训,参训人员获证率97%,推动园区用工本地化率提升至78%。
当前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省外优质企业合作不足等问题。计划通过申报“十四五”职教专项债(预算1.2亿元)、建设跨区域产业学院等措施破局,目标三年内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内江经开区技工学校通过深度嵌入区域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办学范式。其“车间即课堂、师傅即导师”的培养模式,有效缩短了人才适应周期,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国际化标准引进等方面仍需加强。未来需强化与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