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远县职业学校是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4年,历经四十余年发展,现已形成以中职教育为主体,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机构。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开设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现代农业等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教职工21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8%。学校建有数控实训中心、电子电工实训室等32个校内实训基地,与12家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专业结构优化、师资梯队建设等挑战。
一、办学历史与发展历程
学校前身为威远县农业技术中学,1998年更名为现名并迁入新校区。2005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2012年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实施"三步走"战略:2015-2018年完成实训基地升级改造,2019-2021年推进专业群建设,2022年起启动本科贯通培养试点。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省级重点专业 | 实训室数量 |
---|---|---|---|
加工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 | 8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 | 计算机应用 | 6 |
现代服务类 | 会计事务、电子商务 | 无 | 4 |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实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数控车工、电工等12类职业资格证书。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年龄分布 | 企业实践经历 |
---|---|---|---|
正高级5% / 副高级30% / 中级45% / 初级20% | 硕士及以上28% / 本科65% / 专科7% | 30岁以下15% / 31-45岁55% / 46岁以上30% | 年均实践时长≥40天教师占比68% |
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近五年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8名,组建3个专业教学团队。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设施类型 | 数量 | 设备总值(万元) | 合作企业共建数 |
---|---|---|---|
实训中心 | 32个 | 2800 | 12家 |
智慧教室 | 45间 | 800 | - |
虚拟仿真系统 | 8套 | 350 | 3家 |
建成"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3年,生均实训工位数达1.2个。
五、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7项。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主要就业去向为成渝地区制造业企业,对口就业率82%,平均起薪4500元/月。开展"订单班"培养,与京东方、TCL等企业联合培养技术人才320人/年。
六、社会服务与产教融合
- 年培训规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年,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800人次/年
- 技术服务:承接县域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5项/年,研发经费到款额300万元/年
- 社区教育:开设老年智能技术、家政服务等公益课程28门,年参与量超5000人次
牵头组建威远县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27家,开发《绿色种植技术》等4门行业标准课程。
七、办学成效与荣誉体系
累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内务管理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毕业生升学率从18%提升至42%,本科上线人数年均增长15%。创建省级精品课程7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现存问题 | 制约因素 | 改进措施 |
---|---|---|
专业集群效应不足 | 区域产业需求变化快 |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专业 |
师资高端人才短缺 | 地域吸引力有限 | 实施"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进企业技术骨干 |
科研转化能力较弱 |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 共建产业学院,设立教师驻企工作站 |
未来三年计划投入50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深化与成都工业学院的"3+4"本科贯通培养项目,力争创建国家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