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石油学院(绵油学院)

绵阳石油学院(绵油学院)

绵阳石油学院作为西南地区石油石化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发展历程与我国能源产业布局紧密相关。学院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地方政府的共建优势,形成了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为核心,涵盖地质勘探、油气储运、炼化技术的完整学科体系。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战略,与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等企业共建实训平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在科研方面,学院围绕页岩气开发、碳封存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特色,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但其在学科多元化和国际影响力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绵	阳石油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四川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3年更名为绵阳石油学院。作为原石油工业部直属高校,长期服务于我国西部油气资源开发,现为四川省与中石油共建高校。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
1958-1978年专科阶段培养石油钻井、采油技术人才
1978-2003年本科办学时期增设油气储运、石油化工专业
2003年至今多学科拓展阶段新增安全工程、机械自动化专业

二、学科建设特色

学院构建了以石油主干学科为核心,工科为主体的“1+4+X”学科体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档,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外实践基地覆盖川渝地区主要油气田。

学科类别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
主体学科石油工程、油气储运资源勘查工程、海洋油气工程
支撑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
新兴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三、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460人,其中教授占比28%,具有油气田现场工作经验的教师达65%。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选派30名教师赴中石油下属企业挂职锻炼。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分布
正高职称128人博士占比62%45岁以下教师占比71%
副高职称152人硕士占比33%46-55岁教师占比22%
中级职称180人本科及其他5%56岁以上教师7%

四、科研创新能力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课题87项,到账经费年均增长15%。在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油气管道腐蚀防护等领域取得突破,获授权发明专利46件,但横向课题占比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建成页岩气开发模拟实验中心(投资2.3亿元)
  •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
  • 与中石油联合设立重难点技术攻关专项

五、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3+1”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三年级学生进入油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毕业设计课题80%来源于生产实际。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将企业实践成果转化为创新学分。

培养环节校企协同内容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双导师制
实践教学现场设备操作考核岗位技能认证
毕业设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成果转化率评价

六、学生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三足鼎立”就业格局:45%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28%就职地方能源企业,12%考取研究生。创业率维持在3%左右,主要集中在油气技术服务领域。

就业方向2023届比例典型单位
油气生产单位38%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
炼化企业22%四川石化、中科炼化
工程技术服务18%斯伦贝谢、海默科技
升学深造15%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其他行业7%中建集团、比亚迪

七、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铁人精神”育人品牌,建设石油精神教育馆,开设《石油工业史》必修课。每年举办钻井技能大赛、油气工程设计赛等特色活动,形成“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

  • 校训:笃学砺能 厚积薄发
  • 传承活动:王进喜事迹宣讲会(每年5月)
  • 文化符号:校园井架雕塑群、岩石标本展示墙

八、发展挑战与展望

面对能源行业转型,学院正推进“油气+新能源”学科重构,筹建氢能研究中心。然而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等问题仍待破解。未来拟深化与西南科技大学的资源共享,共建区域能源创新联合体。

绵阳石油学院凭借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扎实的工程教育基础,在我国西部油气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校企融通、产教互动”的办学模式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学院在传统油气学科基础上拓展新能源方向的战略调整,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平台建设,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以应对能源行业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