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油职业学校智建部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新兴专业集群,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以智能建造技术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体系。该部门依托区域建筑产业升级需求,构建了涵盖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体系,并与中建西部院、四川华构科技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师资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实训基地配备虚拟仿真平台与智能建造实训工坊,近三年累计输出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在科研转化方面,师生团队参与完成省级装配式建筑节点优化课题,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形成校企共研标准工艺工法14项,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社会服务价值。
一、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
智建部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化+高层定制”的三级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包括《智能测绘技术》《BIM建模与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等。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开发了基于LBS的施工现场管理虚拟仿真系统,实现“课堂-实训-工地”三场景联动教学。
课程模块 | 传统教学模式 | 当前改革模式 |
---|---|---|
施工技术 | 理论讲授+图纸识读 | VR工地巡检+BIM模型拆解 |
工程测量 | 光学仪器操作训练 | 无人机测绘+三维点云处理 |
造价管理 | 手工算量套价 | AI审图+大数据组价 |
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部门设立智能建造研发中心,聚焦绿色施工技术、建筑数字化改造等方向。近五年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37%,形成“专利-工法-标准”三位一体转化链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预制构件物流追踪系统,使构件损耗率降低18%。
科研指标 | 2018年 | 2023年 | 增幅 |
---|---|---|---|
纵向课题(项) | 3 | 12 | 300% |
技术专利申请(件) | 2 | 21 | 950% |
技术交易额(万元) | 15 | 180 | 1100% |
三、师资结构优化路径
通过“企业工程师驻校+骨干教师企业研修”双轨机制,打造复合型教学团队。高级职称教师中具备甲级设计院工作经历者占45%,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比例达60%。实施“专业带头人培育计划”,选派12名教师赴德国学习装配式建筑技术。
师资类型 | 学历结构 | 企业经历 | 双师比例 |
---|---|---|---|
专任教师 | 硕士以上82% | 3年以上工程经验67% | 91% |
兼职教师 | 本科以上100% | 注册执业资格100% | / |
团队对比(全省中职) | 平均硕士率58% | 工程经验率41% | 双师率73% |
四、学生发展质量提升
实施“1+X”证书制度,将智能测绘、BIM建模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7项,其中装配式建筑构件安装赛项实现三连冠。2023届毕业生人均持有职业资格证书2.3本,就业岗位覆盖施工员、BIM工程师等12个技术岗。
五、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与12家建筑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其中与四川华构科技合作的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投资超800万元。开发PC构件生产虚拟工厂教学系统,实现“原料配比-模具准备-蒸汽养护”全流程模拟。企业捐赠价值300余万元的智能建造设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六、实训条件升级规划
按照“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梯度建设思路,建成建筑面积2800㎡的智能建造实训馆。重点包含:1:1还原的装配式建筑样板间、配备3D打印设备的建筑模型工作室、集成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沙盘系统。
七、社会服务效能拓展
面向区域中小建筑企业开展BIM技术培训,年培训量超2000人次。承接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前期测绘项目,完成12个小区的三维建模与管线普查。与绵阳市住建局合作开发建筑工程质量VR教育系统,被纳入全市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存在高端设备维护成本高(年均80万元)、企业新技术迭代快于教学更新速度等问题。计划通过校企共建设备共享平台、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引进行业技术经理人等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江油职业学校智建部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建设与持续创新,已形成“技术技能培养+创新研发转化+社会服务辐射”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未来需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零碳建筑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强布局,进一步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