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源市萼山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自2005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技能立身、产教融合”为办学理念,形成了“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鲜明特色。学校现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8个核心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2万余人。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双元制模式,与达州高新区、秦巴山区农业园区等建立深度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78%,成为区域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万源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职业中专。现有在校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85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规模 |
---|---|---|
2005-2012 | 农业技术培训阶段 | 年培训量500-800人 |
2013-2018 | 专业体系构建期 | 开设5个主体专业,在校生突破1500人 |
2019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 | 建成3个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增至42家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维专业集群,重点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实训基地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技术 | 茶叶种植与加工 | 巴山雀舌茶业产业园 | 四川茗雅茶业 |
智能制造 | 无人机应用技术 | 大竹通用航空机场 | 成都纵横自动化 |
数字经济 | 直播电商运营 | 达州电商孵化中心 | 京东云川东基地 |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认证”三级架构,将X证书制度融入教学,学生双证获取率达92%。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双师比例 | 年龄分布 |
---|---|---|---|
高级职称35%(特级教师2人) | 硕士及以上28% | 89% | 35岁以下55% |
通过“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流动站”机制,聘请行业专家42人参与课程开发,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四中心一园区”格局:
- 现代农业实训中心(含智能温室、农产品检测实验室)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作站)
- 数字经济实训中心(直播电商、大数据分析室)
- 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新能源汽修工位)
- 校企共建的“秦巴智造”产业园区
设备总值达3800万元,生均实训设备值超万元,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五、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毕业生人数 | 523 | 612 | 735 |
对口就业率 | 81% | 86% | 92% |
专升本比例 | 12% | 15% | 18% |
创业率 | 3.8% | 5.2% | 6.5% |
典型就业去向包括:达州比亚迪实业、通川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万源市农技推广站等,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6%。
六、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学校首创“三段式”培养体系:
- 1-2学期:校内基础能力培养
- 3-4学期:企业轮岗认知实习
- 5-6学期:项目化顶岗实训
与达州经开区共建“订单班”23个,开发《秦巴道地药材加工》《智能农机操作》等特色教材17本,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服务项目 | 年度数据 | 受益群体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年均3200人次 | 周边乡镇农户 |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 | 年培训量1800人 | 园区入驻企业 |
职业技能鉴定 | 年鉴定量1500人次 | 社会求职者 |
牵头组建“川陕渝结合部职教联盟”,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12个,输出优质教学资源覆盖云贵陕三省交界区。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
- 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缺口达1500万元
- 县域经济承载力有限,优质校企合作项目拓展难度增大
- 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教师缺口20%
建议实施“三大提升计划”:
- 争取专项债支持建设“数字孪生实训中心”
- 深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
- 启动“博士进职校”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
万源市萼山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二十年探索,已走出一条“扎根山区、服务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持续突破,力争建成秦巴山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