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高级职业中学招生简章(川职高招生)

四川省高级职业中学招生简章(川职高招生)

四川省高级职业中学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招生简章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分析可见,该校以“技能+学历”双轨培养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新兴技术、传统技艺及现代服务的专业体系,尤其注重产教融合与升学通道的双向拓展。招生政策中对“订单班”“定向培养”等模式的强化,凸显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导向性。值得注意的是,简章在学费标准、资助体系及就业保障等关键信息上呈现高度透明化,但在专业细分方向、课程衔接细节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总体而言,该招生简章既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框架,又结合四川产业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为考生提供了多元化发展路径。

四	川省高级职业中学招生简章

一、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

四川省高级职业中学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明确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学校定位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为区域支柱产业输送技术工人,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二是搭建升学桥梁,通过“职教高考”对接高等院校;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德技并修”,要求毕业生需取得“1+X”证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部分专业增设“企业认证证书”作为毕业条件。

培养方向核心能力要求证书类型
产业技术人才设备操作、工艺改进、质量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升学方向文化基础+专业技能职教高考成绩+技能竞赛奖项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推广、电商运营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二、招生专业与计划

2023年招生专业覆盖信息技术、加工制造、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8大类,其中“智能设备维护”“新能源汽车运用”等专业计划占比超40%,反映产业升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川菜烹饪”“蜀绣工艺”等本土文化特色专业保留少量名额,实行“师徒制”小班教学。

专业类别招生计划数学制校企合作比例
信息技术类320人3年60%(与华为、京东合作)
加工制造类280人3年75%(含“一汽订单班”)
文化艺术类80人3年20%(非遗传承基地)

三、报考条件与录取规则

报考者需满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不低于当地普高控制线80%,且无传染性疾病。录取采用“文化成绩+职业技能测试”综合评价模式,其中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等专业增设实操考核环节。特殊政策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可降10分录取;获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者免试入学。

四、学费与资助体系

收费标准依据专业差异浮动:工科类专业每学期2800元,艺术类专业3200元,涉农专业全免学费。资助政策覆盖“国家助学金”(2000元/年)“学校奖学金”(最高8000元/年)及“企业冠名奖学金”(如“京东未来之星”奖金达1万元/年)。特别设立“技能提升补贴”,对获得高级工证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

资助类型覆盖比例金额标准申请条件
国家助学金约30%2000元/学年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企业奖学金5%3000-10000元专业排名前10%
技能补贴不限3000元/项取得高级工证书

五、教学资源配置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服务业虚拟仿真基地”等12个校内实训场所,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师资方面,“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另聘有企业技师36人参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项目化”设计,如电子商务专业设置“直播电商实战”“跨境电商运营”等课程模块。

六、升学与就业通道

升学途径包括“职教高考”(本科录取率约15%)和“单招考试”(与四川工程职技学院等高校联办)。就业方面,学校与58家企业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即就业”,对口率达82%。重点专业就业起薪披露:新能源汽车维修岗试用期月薪4500-6000元,电子技术应用岗可达5000-7000元。

七、区域产业适配性分析

专业设置与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高度契合,如智能装备专业对接装备制造产业,旅游服务专业服务“天府旅游名县”建设。2023年新增“动力电池技术”专业,直接响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但传统专业如服装设计与制作未体现数字化转型趋势,建议增设“智能纺织”方向。

八、横向对比与竞争优势

相较于省内其他职校,该校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深度,与龙头企业共建“厂中校”比例达35%;二是升学保障力度,本科上线率高于全省均值7个百分点;三是本土文化传承特色,蜀绣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劣势在于县域生源占比过高(约70%),跨区域吸引力待提升。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四川省高级职业中学招生简章兼具政策规范性与市场适应性。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及多元发展路径,为不同潜能学生提供了精准选择空间。建议考生重点关注“订单班”招生细则、技能证书获取要求及升学加分政策,同时需结合个人职业规划评估专业与地方经济的匹配度。对于学校而言,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省外优质生源引进策略,并在专业数字化改造方面加大投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