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宜宾屏山职业技术学校是什么学校(宜宾屏山职校性质)

宜宾屏山职业技术学校是什么学校(宜宾屏山职校性质)

宜宾屏山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特色专业体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模式,开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双轨发展机制。校园占地约120亩,配备实训基地、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

宜	宾屏山职业技术学校是什么学校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定位

宜宾屏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屏山职校”)创办于2018年,是屏山县政府重点打造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宜宾市教育系统管理。学校立足乌蒙山区乡村振兴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产业升级”为办学宗旨,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核心指标 数据详情
创办时间 2018年
校园面积 120亩(含实训基地30亩)
在校生规模 3200人(2023年数据)
教职工总数 210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5%)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三大领域构建专业群,重点建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等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战”三级架构,引入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禽养殖 川红集团、屏山炒青茶业
智能制造 数控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 凯翼汽车、五粮液普什模具
信息技术 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 华为(宜宾)大数据产业园、腾讯云基地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名师引进+骨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2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建成茶艺、数控加工等实训室28间,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师资类型 数量 占比
正高级教师 12人 5.7%
硕士研究生 38人 18.1%
企业兼职教师 56人 26.7%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23家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机制,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与川红集团共建茶叶学院,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展锂电技术人才培养,近三年累计输送实习生1200余人次。

  • 合作模式创新: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8个专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
  • 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建有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等产教融合实训中心
  • 就业保障体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9%,本地就业留存率62%

五、升学与就业双通道建设

学校构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3+2”分段培养。2023年高考升学班本科上线率18%,专科达线率92%。

升学方向 合作院校 专业匹配度
五年一贯制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类专业100%对接
单招考试 四川农业大学 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
成人高考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

六、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学校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2022年完成GED培训4500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38%。

  • 培训领域:电子商务、养老护理、农机操作等12个专项
  • 资质认证:获批四川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社会效益:年培训收入突破800万元,带动周边就业2000余人

七、校园文化与特色发展

学校践行“工匠精神+岷江文化”育人理念,将竹艺编织、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融入美育课程。每年举办“技能文化节”,形成“以赛促学、以展促教”的特色品牌。

文化项目 实施形式 成果表现
非遗传承 开设竹编工艺选修课 学生作品获省级工艺美术金奖
劳动教育 茶园实训基地实践课程 年均生产干茶2吨,创收50万元
体育特色 组建武术、啦啦操社团 获省级中职学校田径赛团体三等奖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改革深化,学校存在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县域生源萎缩等压力。未来拟投资1.2亿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探索“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教学新模式。

  • 短期目标(2025年前):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 长期愿景:打造长江上游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高地
  • 战略路径:深化与华为、宁德时代的“厂中校”合作项目

作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缩影,宜宾屏山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政校企村”四方联动的办学生态。其“专业集群化、培养定制化、服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县域经济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更探索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随着新基建浪潮的到来,学校在数字化转型和产教协同创新方面仍具较大潜力,需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条件升级,以应对制造业智能化带来的人才培养新挑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