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孝泉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师范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学校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孝泉镇,依托“德孝故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核心、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办学模式。作为区域性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校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文理学科师资的培养,同时拓展艺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专业,形成“师范+技能”的双重优势。校园占地约120亩,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与周边30余所中小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师范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学校也面临专业结构单一、生源竞争加剧等挑战,需通过产教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绵竹孝泉师范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孝泉初级师范学校,1985年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2000年转型为综合性职业学校。学校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使命,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原则,形成“德能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
学校名称 | 建校时间 | 办学层次 | 核心定位 |
---|---|---|---|
绵竹孝泉师范学校 | 1958年 | 中等职业学校 | 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职业技能培训 |
德阳珠江师范学校 | 1964年 | 中等职业学校 | 学前教育与艺术教育 |
四川江油师范学校 | 1978年 | 中等职业学校 |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师范类、信息技术类、艺术类三大专业群,其中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实践拓展”三维架构,推行“1+X”证书制度(1个学历证书+多项职业技能证书)。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技能证书 |
---|---|---|---|
师范教育类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基础、教材教法、班级管理 | 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 | 编程基础、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维护 |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图形图像处理(Adobe认证) |
艺术教育类 | 音乐教育 | 声乐技巧、乐器演奏、合唱指挥 | 音乐表演等级证书、艺术辅导教师资格证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高级教师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5%。教师队伍中包含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0人。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空间,并与省内外12所高校建立师资共享机制。
指标 | 绵竹孝泉师范 | 德阳某同类学校 | 全省中职均值 |
---|---|---|---|
师生比 | 1:15 | 1:18 | 1:20 |
硕士及以上教师占比 | 42% | 35% | 28%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1.2万元 | 0.9万元 | 0.75万元 |
四、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与绵竹市教育局、东汽中学等单位共建实习基地。近五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其中85%进入基础教育领域,10%从事教育相关服务行业。
年份 | 毕业生总数 | 直接就业率 | 升学率 | 对口就业率 |
---|---|---|---|---|
2022 | 328人 | 89% | 11% | 93% |
2021 | 315人 | 87% | 13% | 91% |
2020 | 302人 | 85% | 15% | 88% |
五、校园文化与特色项目
学校将孝德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开发《孝文化读本》校本课程,每年举办“德孝文化节”。同时打造“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教育戏剧节”等品牌活动,形成“文化育人+专业强技”的双重特色。
- 孝德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服务、非遗传承活动,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
- 教学技能培育:开展“三笔字”“课件制作”“模拟课堂”专项训练,覆盖率达100%
- 产教融合平台:与科大讯飞共建AI教育实验室,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
六、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园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有标准化田径场、艺术演播中心等设施。信息化方面,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成在线教学资源库(含课程230门、微课5000节),智慧校园管理系统覆盖教务、后勤等场景。
设施类型 | 数量/面积 | 技术标准 |
---|---|---|
实训基地 | 8个(含教育机器人、虚拟现实实训室) | 省级标准化建设 |
数字资源 | 在线课程230门,微课5000节 | 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
图书资源 | 纸质图书8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 | 与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联盟互通 |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承担绵竹市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职能,年培训规模超5000人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文旅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达45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教育扶贫:为偏远地区定向培养教师236名,减免学费比例达40%
- 技术服务:为32所中小学提供课程改革支持,开发校本课程140门
面对师范院校布局调整和职业教育升级需求,学校需突破三重瓶颈:一是传统师范专业吸引力下降,需向“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二是县域经济波动影响就业市场,需深化产教融合广度;三是数字化教学能力待提升,需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开发。未来拟通过建设“川渝师范教育联盟”、申报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孝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三大举措实现跨越式发展。
绵竹孝泉师范学校凭借历史积淀与地域优势,在基层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不可替代性。其“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小而精”的专业布局以及深度产教融合机制,为县域职教发展提供范本。然而,在教育现代化浪潮中,学校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专业集群升级和治理结构优化,破解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平衡难题。唯有立足“服务基础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双重使命,方能在职业教育变革中延续办学生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