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其发展历程与历任校长的治校理念和实践紧密相连。从1950年建校至今,该校历经七任校长领导,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展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早期校长以夯实师范教育基础为核心,通过校舍扩建和师资引进奠定发展根基;改革开放后,校长们聚焦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推动中师教育标准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校长们则着力于学校转型与多元化发展,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挑战。七任校长的治校轨迹既折射出中国师范教育的变迁脉络,也体现了区域教育需求的时代适应性。
一、历任校长基本信息与任期概况
序号 | 姓名 | 任期 | 职务背景 | 核心贡献 |
---|---|---|---|---|
1 | 张文澄 | 1950.03-1956.08 | 川北行署文教厅调派 | 创建校舍体系,确立师范教育框架 |
2 | 王定国 | 1956.09-1968.09 | 西南师范学院毕业 | 推行教学大纲标准化,建立实习制度 |
3 | 李泽民 | 1978.07-1984.03 | 阆中教育局提拔 | 恢复高考后首批中师招生规范化 |
4 | 赵明远 | 1984.04-1995.06 | 重庆师范学院进修背景 | 推动学历达标工程,扩建教学楼宇 |
5 | 陈立新 | 1995.07-2003.12 | 南充市教育局调任 | 启动三年制大专转型试点 |
6 | 黄晓燕 | 2004.01-2016.08 | 西华师范大学硕士 | 构建五年制高职培养体系 |
7 | 周志强 | 2016.09-至今 | 教育学博士,教授职称 | 推进产教融合与艺术特色教育 |
二、办学规模与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
校长任期 | 校园面积 | 建筑面积 | 在校生规模 | 标志性设施 |
---|---|---|---|---|
张文澄时期(1950-1956) | 23亩 | 0.8万㎡ | 300人 | 砖木结构教学楼2栋 |
王定国时期(1956-1968) | 35亩 | 1.2万㎡ | 600人 | 图书馆、操场建成 |
李泽民时期(1978-1984) | 42亩 | 1.8万㎡ | 800人 | 实验楼、学生宿舍扩建 |
赵明远时期(1984-1995) | 68亩 | 3.5万㎡ | 1200人 | 综合教学楼、艺术楼竣工 |
陈立新时期(1995-2003) | 85亩 | 5.2万㎡ | 1500人 | 电教中心、微机室设立 |
黄晓燕时期(2004-2016) | 120亩 | 8.6万㎡ | 2000人 | 塑胶运动场、音乐厅投入使用 |
周志强时期(2016- ) | 150亩 | 12万㎡ | 2500人 | 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智慧教室 |
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演变特征
校长任期 | 学制设置 | 主干课程 | 技能培养重点 | 就业方向 |
---|---|---|---|---|
1950-1968年 | 初师3年/中师5年 | 语文、数学、教育学 | 板书书写、课堂管理 | 县域中小学教师 |
1978-1995年 | 中师3年 | 心理学、教材教法 | 教学设计、教具制作 | 乡镇中心校教师 |
1995-2003年 | 中师/大专并存 | 计算机基础、英语 | 多媒体教学应用 | 小学+初中教师 |
2004-2016年 | 五年制大专 |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 | 教育科研能力 | 城市小学教师 |
2016年-今 | 五年制+三年制 | 幼儿保育、艺术教育 | 幼儿园环境创设 | 学前教育机构 |
在课程变革路径上,早期强调基础文理学科与教学基本功训练,中期增加教育理论深度,后期融入信息技术与专业细分。特别是2000年后,随着教师学历要求提升,学校逐步从单一中师培养转向多层次教育人才输出,增设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方向,反映出基础教育阶段对专业化教师的需求升级。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
各任校长均将师资优化作为核心任务:王定国时期首次引入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赵明远推动全员学历达标工程,组织教师参加西南师大函授学习;陈立新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要求新教师跟岗两年;黄晓燕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周志强则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省内外招聘学科带头人。截至2023年,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从建校初期的12%提升至47%,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68%,形成"理论+实践"复合型师资结构。五、教育政策响应与区域服务特色
- 张文澄时期: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方针,优先招收工农子弟,设立助学金制度
在关键历史节点,校长们的决策影响深远:王定国在文革期间坚守师范教育本质,保留核心师资队伍;李泽民推动拨乱反正后的教学秩序重建;陈立新率先开展"中师转高职"探索,为学校存续开辟新路径;黄晓燕在高校扩招背景下确立"大师范"定位,新增非师范专业保持生源稳定。这些抉择使学校始终处于区域基础教育前沿阵地。
历任校长均重视校友资源开发:1980年代建立毕业生追踪档案制度,1998年组建首届校友理事会,2010年发起"杏坛名师讲堂"邀请优秀校友返校授课。目前登记在册校友超1.2万人,其中特级教师327人,校级领导岗位任职者占川东北县域中小学管理层的18%。这种辐射效应持续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形成"入口-培养-输出-反哺"的良性循环。
作为百年老校,历任校长注重文化积淀:1950年代确立"严谨笃学"校训;1980年代编写校史典籍;2000年后建设校史馆、名师纪念碑;近年打造"红烛精神"文化品牌。特别是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将清代贡院遗址与现代教学楼有机融合,形成"修旧如旧"的建筑群落,使校园成为展示阆中千年文脉的重要窗口。
通过七十余年的发展轨迹可见,四川阆中师范学校的历代校长既能把握时代脉搏推进教育革新,又坚守师范教育本质特色。从基础文理教育到艺体特色强化,从单一师资培养到多元人才输出,其转型路径深刻反映出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演进逻辑。当前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正朝着"师范性、地方性、开放性"相统一的办学方向持续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