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西昌幼儿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幼师高专)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四川省内专注于幼儿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西昌师范学校幼师部,2018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专科层次高校。学校地处川滇结合部的西昌市,依托凉山彝族自治州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核心,融合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办学体系。截至2023年,校园占地380亩,设有6个二级学院,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音乐教育等14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5%。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2022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在川内同类院校中位列前茅。

西	昌幼儿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时间阶段 关键事件 发展特征
1958-1999年 西昌师范学校幼师部成立 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培养初中起点幼师
2000-2017年 转型五年制大专教育 增设艺术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
2018年至今 升格专科院校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集群

二、学科专业建设

专业类别 重点专业数量 特色方向
学前教育类 4个(含双语教育方向) 融入彝汉双语教学模块
艺术教育类 3个(舞蹈、美术、声乐) 民族民间艺术传承课程
教育支持类 2个(早教、特殊教育) 川南地区首个早教专业

三、师资队伍结构

职称类别 占比 学历结构
副高及以上 38% 硕士以上学历占82%
双师型教师 61% 含幼儿园高级教师15人
民族艺术导师 12% 彝族漆器、毕摩文化专家

四、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构建"校地园"协同育人机制,与凉山州12县(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42个校外实训基地。推行"1+X"证书制度,将保育员资格证、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培养体系。2022年数据显示,学生在校期间人均参与实践项目5.2个,岗位适应度评估达91.3分。

创新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方案:一年级侧重师德养成与基础技能,二年级强化专业核心能力,三年级开展顶岗实习与职业认证。通过"彝韵童趣"工作坊等特色平台,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承担市厅级课题27项,发表民族幼儿教育相关论文146篇。组建"大凉山幼教发展研究中心",开发《彝汉双语儿歌集》《民族地区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南》等特色教材。年均开展幼师国培项目培训2000人次,为川滇山区幼儿园提供远程教研支持超50场次。

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开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成覆盖凉山州60%乡镇的幼教资源共享平台,累计服务家庭1.2万户。

六、学生发展质量

2020-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6.7%、97.2%、96.5%,专业对口率89%。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教育教学能力""职业认同感"指标分别达4.7/5、4.6/5。专升本考试录取率从2019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28%,其中成都师范学院、阿坝师范学院为主要升学通道。

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3项,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早教赛项二等奖、四川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等。

七、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彝韵学前"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服饰传习馆、芦笙舞实训室等文化空间。每年举办"火把节亲子嘉年华""彝族年俗体验周"等特色活动。开发《凉山民间游戏》《民族音乐律动》等校本课程,实现民族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红石榴"研学基地,年均接待周边中小学师生800余人次,开展民族手工艺制作、传统体育竞技等体验活动。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当前面临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滞后、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困难等问题。随着《凉山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学校迎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提质工程专项支持。正在推进的"智慧幼师"建设项目,计划三年内投入200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有望显著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彝汉双语幼儿师资培养基地,学校正着力构建"民族文化+现代幼教"特色课程体系,其发展经验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775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