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河南理工大学校训历史)

关于河南理工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明德任责”与“好学力行”,是其百余年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精髓所在,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意蕴深远,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是对自身办学传统、时代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深刻理解的结晶。“明德任责”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高尚的品德为基础,以强烈的责任感为担当,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师生修身养性,心怀家国,勇于承担责任。“好学力行”则承袭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倡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要求刻苦钻研学问,又强调积极投身实践,知行合一。校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的前身——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它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在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学校历经多次更名、迁址,但始终坚守“实业救国”、“科教兴国”的初心,这种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办学历程,为“明德任责,好学力行”校训的最终确立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和精神滋养。校训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文字,更是融入一代代理工大人血脉中的行动指南,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河南理工大学独特身份标识和精神旗帜的核心所在。

河南理工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源流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要义

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明德任责,好学力行”由两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1.“明德任责”的伦理基石与社会担当

“明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意指人与生俱来的光明、美好的德性。“明德”即是要彰显、发扬这种内在的崇高品德。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明德”是立校之本,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它要求学校将德育置于首位,培养师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这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关乎社会风气的引领。河南理工大学将“明德”置于校训之首,凸显了其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坚守,明确了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

“任责”是“承担责任”的浓缩表达,它比“责任”一词更具主动性和担当精神。“任”意味着担当、承受,“责”则是职责、使命。二字结合,强调的是主动肩负起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这深刻反映了河南理工大学自创办以来便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基因。从早期的“实业救国”到如今的“科教兴国”,学校始终教育引导师生要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和时代洪流。“明德”是内在的修养,“任责”是外在的践行,二者结合,构成了个人立身处世、服务社会的伦理基础。一个“明德”之人,方能真正理解并自觉“任责”;而勇于“任责”的实践,又能进一步锤炼和升华个人的“明德”。


2.“好学力行”的实践路径与成才之道

“好学”源自《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敏而好学,不亦君子乎”等经典论述,意指热爱学习、勤奋探索、追求真知。在大学语境下,“好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刻苦钻研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潜心学术、追求真理的鞭策,更是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的基石。它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渴望,是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基本属性。

“力行”则出自《中庸》“力行近乎仁”,意为努力实践,身体力行。它强调的是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创新知识。对于河南理工大学这样一所以工科为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学而言,“力行”尤为重要。学校的许多学科,如采矿、安全、测绘、地质等,都与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力行”精神鼓励师生不尚空谈,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务实作风。

“好学”是“力行”的理论准备和智慧源泉,“力行”是“好学”的最终目的和价值体现。二者构成了一个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闭环,指明了成才的有效路径。只会读书而不能实践,是纸上谈兵;只知蛮干而不重学习,则难有创新。“好学力行”共同确保了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强大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

河南理工大学校训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百余年的沧桑历程,逐步凝练、升华并最终确立的,其背后是一部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奋斗史。


1.肇始之初:实业救国的办学初心(1909-1949)

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其诞生于清末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背景下,带有深刻的“实业救国”烙印。当时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能够掌握现代采矿技术的人才,开发资源,振兴实业,以抵御外侮。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虽然未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校训,但其精神内核已经孕育:

  • 重视实践与应用: 矿业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习和实地考察,这为日后“力行”精神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 肩负民族使命: 师生普遍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国家,这与“任责”的内涵高度契合。
  • 融汇中西文化: 作为中外合办的学堂,它既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为“明德”观念的融入提供了土壤。

在抗战时期,学校辗转迁徙,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这种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弦歌不辍的精神,进一步淬炼了师生们的责任担当和务实品格。


2.建国之后:艰苦创业的红色基因(1949-2004)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焦作矿业学院等,归属煤炭工业部领导,成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精神传统得到进一步强化:

  • 面向行业需求: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科研攻关,为新中国能源建设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这种“服务国家战略”的导向,是“任责”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师生们经常深入矿井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力行”的实践传统得到了空前的发扬。
  •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强调“又红又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明德”的要求相呼应。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学校虽然没有一个官方、固定的校训表述,但“责任、实践、奉献、勤奋”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日后校训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群众基础。


3.新世纪以来:校训的正式确立与弘扬(2004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系统总结和提炼办学传统、凝聚人心、塑造品牌变得尤为重要。2004年,学校迎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党委和行政深刻认识到,需要有一个高度凝练、寓意深远的校训,来承载历史、引领未来。

在经过广泛征集意见、深入研讨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学校最终于更名后不久正式确定将“明德任责,好学力行”作为校训。这一决策过程,是对学校近百年办学精神的一次深刻回溯和理论升华:

  • 是对历史的总结: 校训精准地概括了从焦作路矿学堂到河南理工大学一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隐含在办学实践中的文化基因显性化、文本化。
  • 是对时代的回应: 在新世纪,国家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德任责”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强调了立德树人;“好学力行”则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路径问题,强调了知行合一。这与时代要求高度契合。
  • 是对未来的指引: 校训为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自此,“明德任责,好学力行”不仅被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深深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全体理工大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三、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生动实践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践行。在当代,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持续发挥着凝聚人心、引领发展、塑造品牌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1.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德育方面,构建“大思政”格局,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着力“明德”。在智育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极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落实“好学力行”。
例如,学校的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等优势专业,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接触专业实践,高年级则要完成大量的课程设计和深入企业的毕业实习,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的体现

学校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能源安全、安全生产、矿产资源勘探、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充分体现了“任责”担当。科研人员不仅“好学”,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更“力行”,将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在瓦斯地质与灾害防治、煤矿开采沉陷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了矿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校训精神的生动写照。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校史馆、宣传栏、校园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校训的内涵和历史故事,使其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以“责任、诚信、奉献、实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明德杯”辩论赛、“力行”社会实践团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认同并践行校训。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已经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了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4.在校友风采中的体现

遍布海内外的数十万河南理工大学校友,是校训精神最鲜活的代言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尤其是在能源、土木、机械等领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校友们的成就和口碑,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校训的内涵,印证了校训育人的卓越成效。

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明德任责,好学力行”是其历经百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它源于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成于艰苦奋斗的办学实践,光大于与时俱进的教育追求。这八个字,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现在的鞭策,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它将继续指引着河南理工大学在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理工大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校训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已经并将持续成为河南理工大学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99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3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