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许昌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许昌学院校训历史)

许昌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内涵综评 许昌学院作为河南省属本科院校,其校训"崇德砺志、博学敬业"凝结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与育人理念。"崇德"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地位,"砺志"激励师生坚韧奋进,"博学"倡导广博的学识积淀,"敬业"则体现对职业精神的崇尚。这一校训的形成源于学校办学历程中的文化积淀,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又融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从早期的师范教育根基到如今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定位,校训的演变映射了学校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到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转型,也成为凝聚师生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 以下从校训的提出背景、内涵解析、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等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许昌学院校训的提出与确立

许昌学院的校训"崇德砺志、博学敬业"于2002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际正式确立。这一阶段正值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需通过明确的理念标识确立办学方向。校训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原则:

许	昌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 历史传承性:延续许昌师范教育传统,如早期师范学校对"德才兼备"的强调;
  • 时代适应性:回应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敬业"的实践导向;
  • 文化凝聚性:结合中原地域文化中"重教尚学"的特质,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精神符号。

校训的最终表述历经多轮讨论,由校内外学者、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修订,体现了从"单一师德要求"向"全面人格培养"的拓展。

二、校训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

校训的八个字可分两组解读,每组既独立成义,又相辅相成。

1. 崇德砺志:人格成长的基石
  • "崇德"源自《论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强调道德修养高于知识传授;
  • "砺志"化用《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求师生在逆境中磨炼意志。
2. 博学敬业:能力与态度的统一
  • "博学"继承《中庸》"博学之,审问之"的治学传统,反对狭隘的专业主义;
  • "敬业"则呼应现代职业伦理,尤其体现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两组词汇构成"做人-做事"的完整逻辑链,与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高度契合。

三、校训形成的历史渊源追溯

许昌学院的校训思想可追溯至三个历史阶段:

1. 师范教育时期(1940s-1970s)

前身许昌师范学校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训,侧重师德培育,为校训中"崇德"理念埋下伏笔。

2. 专科转型阶段(1980s-1990s)

随着学科拓展,办学理念中加入"一专多能"要求,"博学"要素逐渐凸显。

3. 本科建设新时代(2002年至今)

升格为本科后,为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趋势,校训新增"砺志""敬业"等内容,强化奋斗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四、校训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精神已渗透至学校多个层面的工作中:

1. 课程体系设计
  • 通识教育模块开设《中原文化中的德行传统》等课程,落实"崇德";
  • 实践教学占比超30%,贯穿"敬业"培养主线。
2. 校园文化建设
  • "砺志讲堂"邀请行业精英分享奋斗经历;
  • "博学读书月"活动年均覆盖万余名师生。
3. 评价机制创新

将"师德师风""创新精神"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实现校训要求的制度化。

五、校训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昌学院校训展现出独特价值:

  • 文化根脉的延续:将地域文脉(如许昌三国文化中的忠义精神)转化为办学特色;
  • 应用型转型的指南:通过"敬业"导向推动产教融合,近年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80%;
  • 立德树人的载体:2020年以来,学生志愿服务累计超10万小时,体现"崇德"教化成效。

作为地方院校精神标识的典型案例,其校训既守住了教育本源,又实现了与时代需求的动态调适。

六、对比视野中的校训特色分析

与同类院校相比,许昌学院校训的独特性体现在:

1. 平衡性与完整性

相较部分高校偏重"创新""卓越"等单一维度,该校训兼顾品德、学识、意志、行动四要素。

2. 地方性与普适性统一

"砺志"呼应中原人坚韧质朴的民风,而"博学"则具有跨文化适用性。

3. 稳定性与发展性

核心表述二十年来未变,但通过"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等新形式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

七、校训传播与认同构建的路径

为提升校训影响力,学校采取了多层次策略:

  • 视觉化呈现:校训石、文化墙等实体载体覆盖主要教学区;
  • 仪式化强化:开学典礼、毕业仪式中固定设置校训宣誓环节;
  • 新媒体传播:抖音话题我的校训故事阅读量突破500万次。

调研显示,92%的在校生能准确复述校训内容,反映出较高的认同度。

八、校训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面对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等趋势,校训内涵可能需要进一步拓展:

  • 融入科技伦理:在"崇德"中加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新要求;
  • 强化国际视野:将"博学"延伸至跨文化理解能力培养;
  • 深化评价改革:建立校训践行度的量化评估体系。

这一过程仍需坚守校训的精神内核,避免因形式创新而消解其本质价值。

许	昌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许昌学院校训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实践,为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其生命力既来自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源于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一精神旗帜将继续引领学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开拓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42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617502s